學者強調教育推動扶貧
(本報訊)多位學者和教育界人士出席耶穌會的教育研討會時,指出高等教育能推動社會流動,社會應給予基層青年更多教育機會。
一月二十八日的論壇上,講者之一、香港大學社會學系系主任呂大樂教授指香港的貧窮問題有礙社會流動,發展高等教育能夠給予青年更多機會。對於耶穌會希望在港設立一所推廣文理教育的大學,他肯定這對推動社會持續發展的作用,長遠而言亦促進社會流動。
這位華仁書院舊生說,過去社會認為勤力就可以脫貧,但目前在某些情況下難以實現之餘,貧窮亦延續到下一代。呂大樂稱,以往港英政府沒有正視愈來愈嚴重的貧窮問題,樂施會雖於一九九四年發表過相關研究,呂氏九五年亦透過研究指出問題所在,惟當局認為香港不會出現如第三世界般的貧窮情況。
另一講者、香港兆基創意書院校監黃英琦期望,天主教耶穌會大學能夠為扶助弱勢學生學習扮演先導角色。
她指貧窮懸殊問題影響青年接受教育的機會,在學習條件較好的學校,家境富裕學生有經濟條件參與很多教育活動,因此為基層學生提供更多教育和學習機會相對更為重要。「不只給予他們魚穫,並教導捕魚,也改變生態。」她強調既要扶助青年,也要改變大環境以利他們成長。
比利時天主教魯汶大學漢學系系主任鍾鳴旦教授(N. Standaert)說,教育的扶貧幅度亦體現於鼓勵青年關心社會上邊緣的一群。這位研究歷史學的神父說,學術或著眼於統治者的歷史,但學人亦須留意主流以外的社會群體。
談到培育經驗,墨西哥的伊比利亞美洲大學校長奧神父(J. M. Orozco)表示,學校不單只提供教育,也要鼓勵學生與窮人同行。
問答環節上,對於目前學位需求或已飽和,講者、香港科技大學經濟學系主任雷鼎鳴教授稱,適齡青年入大學率只有約一成八,社會應提供更多教育機會,惟文理教育的大學要求學生有一定程度的學術水平,未必適合所有學生,耶穌會建議數千的收生數目已合適。他又稱,華仁書院本身亦已實踐文理教育。
研討會後的記者會上,談到耶穌會希望當局盡快就皇后山的私立大學地皮招標,本身是華仁書院舊生的雷鼎鳴稱,私立大學不追求利潤,而是為社會創造價值,當局應給予私立大學支持。事實上,香港政府投放於教育上的資源雖然比例上佔最多,但佔本地生產總值的比例卻不多。(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