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間】情懷

期數
3604
刊登日期
2013.03.15
作者
楊志強
主曆
主曆 2013 年 03 月 17 日

詩總是開始得比散文要早。理解這一點,是弄懂我們自己和歷史頗重要的一環。人雖以理性見長,但那只是後來發展出來的能力,且在任何時空,也只有小部份人發展得較充分。個人或群體的行為常由情緒主宰,也幾乎由感情操控。我們近百年的每次大風潮都是在集體的惶恐、焦慮、憤怒、憧憬甚至偏見中發生的。能呼風叱雲的大人物,都是善於把握大眾情緒火候而火中取栗,進而把這洪流引向自家構建的理念的人。但即使這些人,也有自家的情懷,也常身不由己地被自家某種內在的非理性情緒或感情左右,也常以今日之我打倒昔日之我。也因此,所有原汁原味的理念,也必被人群或當時得令的人物的情緒化洪流弄得面目全非。史家們何必費煞苦心,把歷史和現狀以某種現成的理念來解讀呢?任何歷史事件和人物的動作都自有因由,也不可複製。人不是神,人間也不是神界。人及其歷史本來就不可能完美,只能在左衝右突的碰撞中行進,從不缺悲劇和喜劇交錯。也因此,把歷史寫成思想史或觀念史的沿革固然不俗,但把世事的每個範疇都看作是心靈史的外一章,怕更貼切。

感性的東西不一定都是自發的。它和本能有關,卻不斷由教養修正陶成。而教養則與長期積聚的精神生活經驗有關,和人從動物性的求生本能超越到更高的生存境界有關,和宗教與文脈的教化有關。這些昇華為知識和理念的東西,不斷與每個人心靈裡的無意識傾向融為一體,於是感性和直覺往往就像金字塔頂尖上的一點,底下常鋪墊著經驗、理念和林林總總的情緒積累。認知有高低之分,這註定了感情和直覺也有層次之別。大多數人的感性常為那個時空的主流意識塑造,亦必有小部分人超越大多數人的平庸視野,與古往今來的道統合一。這些人雖以理念見長,也常受感性左右,且他們服膺的理念也只有到了內化為深沉感情的境界,才能在當時及後世有那麼大的穿透力。讀柏拉圖,他筆下的蘇格拉底之死誰不震憾?讀中世紀史,早期教父的宣講,不是經過幾個世紀無數高貴心靈的內化,才出現聖伯納、聖方濟等活生生的人物?在他們身上,福音化成活生生的人自發而又充滿人性化的行止。也經由這感情變化,額我略聖詠才有可能轉化十二世紀的音樂新風,轉化成帕莢斯特里那的合唱,及後我們才能有巴赫、莫扎特、貝多芬他們的作品⋯⋯這些人若無對人類同胞的大愛和對美善的熱中,能寫出甚麼?而他們這心境也常流露在最理性的書寫中,若無這些,怎能令人感動?道統是情與理的合一,互為因果。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