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腳醫生】沙士、斌仔、「活死人」

期數
3605
刊登日期
2013.03.22
作者
陳健民
主曆
主曆 2013 年 03 月 24 日

OO三年沙士爆發,轉眼十年,香港人都不會忘記那些帶口罩,提心吊膽的日子。我們從沙士中學到了甚麼?香港中文大學於上月舉辦了一個講座,由沙士英雄沈祖堯校長講述沙士如何改變了他對生命的看法,講者真情流露,希望和大家分享他的故事。

科技與人生

他在講座開始時先介紹現今的醫療科技發展一日千里,利用日新月異的技術,替病人進行手術變得像操作搖距模型玩具般簡單,身為醫生的他,一直十分陶醉於這些尖端科技。他說自己曾向六千名來自全球不同國家地區的醫護人員分享自己的醫療經驗,那種炫耀的感覺,他自稱好「爽」。

生命的脆弱

在沙士期間,沙田威爾斯醫院8A病房內幾乎所有的醫護人員和職工都被感染了而需隔離。他們由照顧病人變成需要被照顧,病人被隔離的孤獨難受,虛弱無助的滋味,不親身經歷過不會明白。每當沈祖堯俯身為病人用聽診器聽肺部呼吸時,他看見很多病人都感動得眼泛淚光,因為,仍然有醫生膽敢面對著病人而不怕會被傳染。他說,原來一個小小的動作會有那麼大的效力。他提及一些當日感染了沙士的醫生同事,在康復後人生觀都有了明顯改變,他們大都察覺到,在生命裡其實有比物質更重要的東西。

另一個故事是關於斌仔,他因練習時撞傷了頸椎,引致全身癱瘓的,用唯一能移動的頭部寫了一封信給香港政府說自己是一個「活死人」,要求安樂死。沈祖堯知道他渴望體會大學生的生活,於是設法把已在瑪麗醫院住了十八年的斌仔接出來,送他往沙田中大逸夫書院學生宿舍住了一個晚上;又給他學習的機會,讓他自由選擇報讀自己有興趣的課程,而他也努力完成了,有志者事竟成,殘而不廢呀。他又為斌仔安排了向醫學院的學生講了一次課,由斌仔親身分享自己的遭遇和心路歷程。講者痛心,聽者更難過,斌仔的故事讓同學們都哭了。他的坎坷遭遇,同學們體會了甚麼呢?就是生命無常,要活在當下,珍惜每事每物。

斌仔的生命是否真是活死人?他的一生真是否白活,毫無價值可言?沈祖堯說斌仔是一個出色的講師,他從未見過那麼多醫科學生靜靜地坐著,聽他的故事,斌仔的經歷可以給年青人重新思考生命的意義。斌仔有凝聚力,可以觸動人心,這就是斌仔生存的意義。

醫病不如醫人

沙士的經歷和多年的行醫經驗,促使沈祖堯校長他認識到身為醫生,醫人比醫病更重要,而醫生與病人的互信關係是來自溝通(communication),以人為本才是醫療的真正目的,用心去關懷病人比醫好他的病更加重要。其實病人除了生病需要治療外,他們更加需要別人的關心和諒解,特別是由醫生口中說出的話,比處方藥物更有療治效果,這是沙士給他的體會。

如果生命可以活多一次,你願意重複現在一模一樣的生活嗎?

如果生命只可以活一次,你還願意浪費生命嗎?

如果你有比別人更優勝的條件,你忍心對一些不公平現象袖手旁觀嗎?

人生在世,要常存感恩的心,因為一切都不是理所當然的。能用生命影響生命,人生的意義再不一樣。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