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筆容辭】從新界東北發展看香港農業
過去一年,政府剛完成了新界東北發展第三階段諮詢,引發了東北區農地加租潮。根據明報三月十八日報導,有長者租用的寮屋連農地,年租金由五千元,暴增至年租金六萬元,加租潮將引致農民因交不起貴租而放棄務農,可預計,不用等到正式發展已會出現大量荒置農地,事態發展引起筆者關注香港農業發展,本文嘗試檢視香港農業政策及現況,從而反思香港農業的前景。
「新界東北」包括三個不相連的地方──古洞、粉嶺北和坪輋/打鼓嶺一共約八百公頃的土地,居住了超過一萬名包括原居民及非原居民的村民。非原居民的村民以務農為主,政府打算重新發展為新市鎮,如計劃落實,香港農業必然受到很大影響。根據東北發展第三階段諮詢文件,發展後的新市鎮只餘五十四公畝農地,佔當區的土地百分之六點四,但整份文件也沒有提及現時農地面積。根據立法會二O一一年十一月三十日會議文件回應議員有關農地用途提問,透露了東北發展計劃會徵用當地二百二十四公畝農地,即是計劃落實後,當區會損失八成農地。而東北一直擔當香港本地農產品的主要供應區,所以東北發展對本地農業的影響極為深遠。
東北發展對本地農業的影響政府當然心中有數,政府亦表示對農業發展一直有政策,在漁農署網頁列舉的農業政策就是奉行自由市場的原則,積極不干預農業的發展。立法會一一年十一月三十日會議文件回應議員有關農業發展提問,當時發展局局長林鄭月娥提出以下兩點:第一,「有效釋放農地作發展用途的策略包括透過詳細的規劃及工程研究,物色和開拓新發展區,以期在環境、交通和基建可行的情況下,將房屋和相關發展有系統地集中在合適地方。」第二,「有系統地保留優質農地,讓本地農業得以持續發展,但改劃一些質素較低而生態價值不高的農地作其他用途地帶,例如『其他指定用途』註明『鄉郊用途』地帶,以配合鄉郊發展。」這兩點比在漁農署網頁列舉的農業政策更真實反映政府的農業政策,就是透過發展徵用農地,導致農地大幅減少。
在政府推行以發展為優先的農業政策下,香港農業的現況又是怎樣呢,根據漁農署網頁資料,二O一一年本地農產供應全港所需蔬菜的百分之二點三,活家禽的五成七及活豬隻的百分之七,用作生產蔬菜、花卉、雜糧作物及果樹的耕地面積分別為二百九十二公頃、一百五十二公頃、二十公頃和二百七十公頃,為香港生產七億五千萬經濟收益,全港約有二千五百個農場並僱用了約四千六百個農民及工人。從這些數字反映農業在香港仍有其重要性,為香港提供部份所需糧食及就業機會。當我們再參考荒置農地數字,實在擔心香港農業未來發展;根據本土研究社剛出版的「不是土地供應」資料,由一九六七年只有一千六百八十五公頃大幅增加至二OO八年的四千一百八十八公頃,可反映棄耕的情況非常嚴重,新界東北發展正正出現了發展商大規模收購農地的現象。
對於農業的前景,如政府繼續推行以發展為優先的農業政策,農業根本不會有發展空間。但是,農業真的純粹是經濟活動,或農地只是炒賣的工具嗎?當你見到週末愈來愈多居於城市的市民會一家大小到新界進行週末耕種或郊遊親近大自然,便可見城市需要鄉郊作為後花園,沒有農業何來鄉郊?是時候政府須與公眾討論農業政策了,要不然所有農地都會消失,鄉郊亦會消失。
參考資料:
- 立法會五題:農地用途(2011)http://www.info.gov.hk/gia/general/201111/30/ P201111300290.htm
- 《不是土地供應──香港土地問題的迷思與真象》(2013)本土研究社
天主教正義和平委員會 www.hkjp.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