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艾與甘蜜】怎能不宣揚?
信仰必定具有反省的素質,不全是人云亦云的接受了就算數。這種反省亦不只是個人經歷某一事件後的醒覺,更是整體人類對存在的理解。首先是天主的恩賜、啟示和引領,然後是萬千世代以來,人類在成長過程中,領悟的陶成。
《創世紀》的開篇述說天主如何創造了天地萬物,當然不存在當時有旁觀者觀望及記錄的可能性,而是人認識到宇宙萬有的出現,豈只是偶然之事?難道箇中並無規律?作為具有高度靈性的人類,出現於其間,怎可能無緣無故的來、無聲無息的去?我們甘於與花、木、蟲、獸同樣的腐朽和喪亡嗎?人的靈性,肯定是造物主按照祂的肖像造生而有的,因此人能與神溝通,而且領受了一份使命,要人在接受祂的生命力後,參與繁衍和管治的工程。
從《創世紀》到《出谷紀》,再到先知書,蒙受天主啟示的子民,他們的視野,也從專注於人的元始,轉向於特選民族的誕生,再移至整個民族的成長,起伏跌宕,就像我們不只是有興趣於一段戀愛是怎樣開始的,而是更關心它後來衍生的婚姻,如何經歷了各種考驗,仍然恩愛如昔,死生契闊,永不言悔一樣。儘管人有人性的軟弱,但天主愛的盟約卻永存不變。高山可移動,丘陵能挪去,但上主的愛決不變異,祂和平的盟約,總不動搖。
從這段歷程中,人要學習走出自私、自利和自我中心的封閉,罪人應離開自己的行徑,惡人該拋棄自己的思念,好能回應天主愛的呼喚,來歸附天主。甚麼才是智慧和力量的所在?豈不是遵從天主的誡命、永存的法律嗎?這誡律超越奴性的恐懼和被動,要我們出死入生,以更新的心神,度新的生活。
如果天主不親臨教導,人類對全部真理的認識,必有瞎子摸象的偏差;如果天主不施援手,墮入罪惡黑暗的人,如何能自救?如果天主不與我們同行,我們靠自己能走得多遠?然而祂來了,成了我們當中的一個。祂不但教導、援救,且與我們同行,更以祂的死亡,代我們還清因罪惡而欠下的罪債,並以祂的復活,使凡屬於祂的人,也因而獲得全新的靈性生命。
信仰不能沉空守寂,或只求自淨其心,或自修其行。信仰團體應體驗自己所領受的鴻恩,見證復活的基督所賜予我們的生命力量。伯多祿是一個典範。他從一個魯莽、怯懦、自我的漁夫,到一個率先傳揚福音的使徒,他的舊我已與基督同被埋葬了,他顯示的睿智、勇毅和團結門徒的能力,正是因基督的復活,使他脫胎換骨,成了新人。
正如伯多祿,我們的一生,充滿跌跌踫踫,受了各種創傷,同時也傷害了許多人,我們甚至對自己也感到失望;還有甚麼驕人之處,我們可以炫耀人前,或呈獻給主?但正如伯多祿,我們也受過聖言的薰陶。復活夜冗長的禮儀,為我們提供了對救恩歷史的回顧,讓我們重溫當初如何首次在聖事中接觸了基督。我們的生命因此獲得了更新,我們豈能繼續在死人堆中尋找生命?世界不可能為我們的存在和將來提供答案。我們應歡欣、讚頌,因為信仰基督的人的生命,既與基督連在一起,祂的復活也就成了我們的復活。復活使我們成了新創造,舊的已成了過去,靈性的新生展現在目前。如此振奮人心的喜樂,我們怎能不宣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