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艾與甘蜜】復活敍事曲
繽紛、喧嘩、跌宕、喜悅過後,一切復歸平靜。然而,信仰不能因此沉空守寂,獨善其身。信仰要求我們走出自我,四出宣講。一個人的言行,壞的固然可以造成極大的破壞力,使許多人為此而付出沉重代價,但善的何嘗不是如雨露潤物之無聲?回顧我們皈依基督的歷程,怎能忘得了某一些人對我們的影響?他們可能是我們的至親,也可能是本來與我們毫無關連的人。當初若沒有他們扮演著媒介的角色,信德的恩賜最後如何在我們生命中彰顯,恐怕真會成了一個啞謎。信德年要求我們加深信仰的皈依,使我們能成己成人。
對當時新興的教會而言,傳揚福音時,常有主的神跡伴隨見證,是極其重要和理所當然的事。「許多耶路撒冷四周城市的人,抬著病人和被邪魔所纏擾的人,齊集而來,他們都得了痊愈。」(宗五16)今日世代,我們傳揚福音,何嘗不需要主的神跡伴隨見證?只是人心頑硬、盲目閉塞,致使許多神跡的發生都不被察覺。最重要的神跡是心靈的改變,以伯多祿為首的使徒團體,如何從怯懦無信之徒,轉而成為勇毅大能的傳信者,這巨大的改變,難道不是主的神跡所達致?那些原本迫害他們的法利塞和撒杜塞黨人,「竟沒有一個敢與他們接近的;但是百姓都誇讚他們。」(宗五13)除了主的復活,再無別的力量。
這兩主日的福音,《若望》廿章,記錄了四段耶穌復活,改變人心的敍事曲。
第一段樂章中,伯多祿和耶穌所愛的另一位門徒,雖然看見的只有殮布和汗巾,還不太明白復活是怎麼的一回事,卻相信了耶穌有關復活的預告。我們信主,不是因為證實了天主值得我們信才信,也不是因為我們做了些甚麼特別的事才會信,而是主的恩賜,白白的施予。芸芸眾生中,祂開啟了您而沒有開啟許多更有觀察和領悟力的人,寧不使您感恩無限?
第二段樂章中,瑪利亞(瑪達肋納?)雖然遇上了耶穌,卻並不意識到那是復活的主,直到耶穌親切的呼喚她的名字。這使人想起「羊聽善牧的聲音,他按著名字呼喚自己的羊,並引領出來。」(若十3)主以我們每一個人的名字,及當中所包含的品性、脾氣、傾向、習慣、歷史⋯⋯召喚我們走出自我,跟隨祂。但誰是真正跟隨主的人?豈非那些願意服務的人嗎?
第三段樂章中,懼怕猶太人的門徒閉門相聚,耶穌顯現給他們,祝願他們平安,並交付他們一項使命。「『願你們平安!就如父派遣了我,我也同樣派遣你們。』說了這話,就向他們噓了一口氣,說:『你們領受聖神罷!你們赦免誰的罪,就給誰赦免;你們存留誰的,就給誰存留。』」(若廿21—23)耶穌兩次向門徒說:「願你們平安!」這已超越了一種問候語意,而成為復活後的祂,所帶來的真實恩賜。恩賜與使命同行,先有恩賜,後有使命。這是我們每一個領受了主恩的人,都必須慎記不忘的。
第四段樂章中,說要觸摸了主的傷口,才肯信的多默,最後其實並沒有觸摸,反而是主觸動了他的疤痕、安撫了他的痛楚。是那沒有棄他不顧的復活的主,改變了他頑硬的心。
這樂章一直奏下去,成了新的第五章、我們的一章:「因為你看見了我,纔相信嗎?那些沒有看見而相信的,纔是有福的!」(若廿29)我們可曾與主相遇過?相遇了又如何?復活夜領受聖事的人當中,有多少還會保存信主、愛主的熱誠,直到永遠?
或許也有人失落過、放棄過,唯獨願意重溫復活的傳佈,重聽主的呼喚而開放自己的,才會重獲生命與平安。當中的許多神跡,真的沒法一一記錄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