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藝術的時光】富與快樂
若果一個人依賴物質愈多,會變得愈來愈任性,就會愈不快樂,久而久之會感到心靈上的貧窮與不安。像英國皇儲查理斯外出膳食必得隨身攜帶無它不可的銀製刀叉,如此拘謹於用餐工具,難以想像他吃蛋撻時若沒有銀製刀叉,相信甚麼都不會吃,除非他肯放下物慾,學習彭定康那份不拘小節的胸襟,盡情享受隨手拿起蛋撻即吃的自在親切,否則永遠被「銀製刀叉」叉絆著,蠶食快樂的心靈。
說起吃,聽過這樣的事。幾位台灣人到德國的餐館點了滿桌都是菜,狼吞虎咽後,桌上剩下三成食物沒吃掉。結賬時,一位白人老太太喊叫著:「你們剩下的菜太多,很浪費。」他們嫌老太太多管閒事,便說:「我們花錢吃飯,吃剩多少,與你有何相干?」老太太生氣地撥打電話投訴,一位政府人員立即前來問話,便向台灣人發出罰單說:「吃多少,就點多少。雖然錢是你們的,但資源是大家的,世上仍有成千上萬的人還缺乏資源,你們不能夠因為有錢或無理而恣意浪費及漠視他人需要。」一個富裕的國家,國民竟有這種珍惜資源的意識,值得我們反思。
有人說,有名有利的人,通常在晚年孤獨無助。畢加索在世時,他的畫很賣得,而且賣得很高價錢。當讀到畢加索的生平故事,才得知他的晚年非常孤獨。畢加索身邊不乏親友,他們總是想從他那裡得到一、兩幅畫,從而賣掉,只要他隨手揮筆,一輩子也不愁吃喝。畢加索雖然富有,但買不到親情,活像一個被人利用的賣藝者,常常為了那些畫,與親友爭吵不休,最後在家中的門窗裝上防盜設備,保護那些畫,與外隔絕,孤苦伶仃過晚年。
聽長輩說:「竹門對竹門,木門對木門。」以前婚姻要講求門當戶對,甚至是盲婚啞嫁,這種婚姻制度會快樂嗎?竹門對木門的婚姻又如何?
愛爾蘭主教Thomas Percy是十八世紀著名文學家,其中一部著作深深地吸引「拉斐爾前派」(由十八世紀英國畫家所發起,追尋拉斐爾時代的古典和優美的細節畫法,並運用強烈色彩的畫風)英國畫家瓊斯(Edward Burne Jones 1833-1898)的垂青。
《考費杜阿王和乞丐女》(King Cophetua and the Beggar Maid)(圖)曾在舞台演繹外,也被搬到畫布上由瓊斯演繹。這題材來自伊利沙白時代的謠曲,描述非洲國王被乞丐女吸引,是他想要尋找的純潔妻子,並把他的王冠用作向乞丐女求愛。這幅畫上方是瓊斯和他的妻子,衣衫單薄的乞丐女端正地坐著,仿佛要受冠,國王充滿崇敬和仰慕之情坐在下方,向她求婚。
常言道:「金錢買不到真正的快樂。」富有的人所面對的痛苦,是無法滿足無窮無盡的慾望,幸福只是表面上的虛假,有錢的確不能滿足內心的平安,使人感到真正的快樂就是知足感恩。一位富人可以放棄多餘的物質追求,過著簡樸生活,擺脫物慾的羈絆,在心靈上體驗那種豐盛充實和清貧思想的滋澤。不論是貧或富也要快樂活著,內心要有平安,因為耶穌為我們釘在十架上,死而復活,為給我們真正的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