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艾與甘蜜】仍是喜樂的
復活期丙年讀經中,我們讀到《默示錄》。《默示錄》中有豐富的象徵意義,不論是數字、景象、物體、神體、聲音、色彩,都綜合了舊約先知書的預言辭彙,和新約書信中的勸勉精神:要堅定不移,忠信地期待我們得救的日子、新天新地的來臨。書中描述的聲威、神秘、莊嚴的景象,筆墨固然難以形容,就算找一張韓德爾的「默西亞」,反覆細聽他豪華的結局篇,說的正是今天的第二篇讀經,可是仍然沒法把教會如何在苦痛、考驗中,感受到的平安與喜樂,細緻地表達出來。
復活後的主的確顯現了,但顯現後的主,很快便又消失了。門徒們那種頓失依據、不知如何自處的感覺是可理解的,否則,伯多祿大概不會說:「我去打魚⋯⋯。」而其他的門徒也不會回答說:「我們同你一起去。」但那一夜,他們甚麼也沒有捕到。生活在今世代的我們,是否也有一種失落的感覺?我們失卻方向感、沒有憧憬、談不上使命、不知真正的價值是些甚麼?總之是營營役役,像狗在追逐自己的尾巴,到頭來仍是徒然。
伯多祿的漁舟有多大?為甚麼在左邊捕不到魚,向船右邊撒網就會捕到?常聽說:差之毫釐、謬之千里。有時真的是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須臾之間,決定永恆。《若望福音》開始時,若翰的兩位門徒,聽了若翰的推介,便跟隨了耶穌。「耶穌轉過身來,看見他們跟著,便問他們說:『你們找甚麼?』他們回答說:『辣彼!──意即師傅──你住在那裡?』他向他們說:『你們來看看罷!』他們於是去了,看了他住的地方;並且那一天就在他那裡住下了。」(若一38—39)這問題不也正是詢問著我們每一個跟隨基督的人:我們追尋的是甚麼?我們把心放在哪裡了?
真正的愛常需經過千錘百鍊。說愛主,多容易?可是撫心自問:「我這份愛,經歷了多少考驗?」伯多祿知道自己是愛主的,但他更清楚體驗到人性的軟弱。我們能愛,只因主先愛了我們,愛主之情若沒有主恩的扶持,誰敢說永遠?就像附魔的孩童的父親對主說的話:「我信!請你補助我的無信罷!」(谷九24)伯多祿的答案,確實能使人愧疚、心疼、落淚:「主啊!一切你都知道,你曉得我愛你。」
本來,照常理而言,常是傷害了人的一方,當風雨過後,事過境遷,會帶著一點歉疚的語調,問那曾被他傷害的人:「您還愛我嗎?」現在的情況是主、客易位。主耶穌三問伯多祿,顯明地是讓他填補以前的虧欠,使他能以一個全新的開始,勇毅地追隨基督。
第一篇讀經中,《宗徒大事錄》記述公議會一再審訊宗徒們,甚至不惜拘禁、鞭打、恐嚇他們,不讓他們宣講,就是因為不想、也不敢承擔殺害耶穌的罪債:「我們曾嚴厲命令你們,不可用這名字施教。你們看,你們卻把你們的道理傳遍了耶路撒冷,你們是有意把這人的血,引到我們身上來啊!」(宗五28)從宗徒們的作證,讓我們看到福音的真義,不是為追究責任,而是為籲請悔改:「他們喜喜歡歡地由公議會前出來,因為他們配為這名字受侮辱。」(宗五41)
聖神的恩寵固然是傳揚福音力量的泉源,但願意把舊日怨尤棄諸腦後,以開放的胸懷遵從主的引領,是新生命的第一步。「『我實實在在告訴你:你年少時,自己束上腰,任意往來;但到了老年,你要伸出手來,別人要給你束上腰,帶你往你不願意去的地方去。』」(若廿一18)辨認了方向、看到了憧憬、懷有使命感,雖然有困厄,到底仍是喜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