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樞機浸大演講

刊登日期
2013.04.12

(本報訊)榮休主教陳日君樞機指出,宗教團體作為公民社會,負起建設及監察角色,事實上基督徒與大眾一直彼此扶持。

浸會大學宗教及哲學系三月假校園舉辦一系列宗教及哲學月講座,邀請教徒及學人向大學生分享宗教與哲學智慧。

三月十五日的講座題為「宗教與社會公義」,主講的陳日君樞機指出,公民社會包括宗教團體作為政府與人民之間的緩衝,能夠制衡執政者權力,並促進社會公益。

「民主社會需要這些中間性質的團體。」陳樞機指教會成員可組織相關團體,而在社會訓導的補助原則(subsidarity)下,當政府對某些群體照顧不足,民間社會便應扶助有需要的人,惟非替代政府應盡的角色。談到公民社會的監察責任,他說當政權權力膨脹及政策出現問題時,教會有資格發表意見。

他說參與廣義的政治都是神職人員和平信徒的責任,包括參與一人一票的選舉,非爭取特權,而是與人民站在一起。他說牧者可在關社層面,領導教徒參與廣義政治。

浸會大學教徒學生歐文滔席間對本報說,大學教育應幫助學生反思哲學與宗教,基督徒學生在過程中亦應多學習留意時事,讓信仰與世界接軌。

該校另一學生雷彥霖說,堂區教徒若未參與關社培育課程,一般較少機會在主日禮儀接生活觸關社信仰,他期望堂區神父和領袖帶動相關工作,以及加強慕道班的社會訓導培育。

另一場於三月八日舉行的講座題為「宗教、倫理與大學教育」,由中文大學校長沈祖堯教授主講。

基督新教徒沈祖堯二OO三年在醫院帶領醫療人士對抗非典型肺炎,獲《時代》週刊封為亞洲英雄,他說這一疫使他更明白到,醫療工作也需要醫治病人的心靈,背後需要醫生重視人的價值,他說大學教育應加深價值、道德、靈性等層面的培育,不能單只訓練職業技能或追求排名。沈祖堯說,大學若單純只為經濟服務去培育人材,便會缺少人性關懷,要讓學生建立修養和人生觀,才能促使他們回饋國家。他說最好的國民教育就是讓青年接觸國家不同面貌,以及扶助貧苦一群。(鄧)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