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陳更發繪畫社會事件
本身是天主教徒的陳更發(Perry Dino) 將自己定位為「歷史記錄者」,他要用畫筆繪畫感動他的香港歷史時刻,包括近年多場社會運動事件,為港人記錄共同回憶。
最近陳更發在教協的銅鑼灣服務中心舉行畫展「是他也是你和我」,他在自序中不諱言自己曾「政治冷感」,然而他早前初告訴本報,去年一月名牌商店禁止港人,卻容許內地人在門外影相一事觸動了他;當時他想:「你不給我影相,我改而畫畫。」於是第一次拿起畫筆記錄時事。
他作畫回應此事後,媒體相繼報導;突如其來遭傳媒推向前線,教他反思應否繼續。他不希望被傳媒推著走,想有感受才去做每件事,遂擱下畫筆達五個月去思索,「我怕自己繼續畫是因為受傳媒影響。」
去年六月四日的一段新聞報導,促使陳更發決心再畫,他說:「那天我所服務的學校播放六四新聞片段⋯⋯看著,我哭了出來,太多回憶湧回來。」一九八九年他仍在理工學院讀書,為趕交功課,他沒有參加國殤大遊行,做成一直的遺憾,令他每年也不敢正視有關六四的報導。他說:「二十三年過去,原來我還會哭。」他再次拿起畫筆,畫下去年六四維園燭光晚會的歷史。
過去一年間,陳氏繪畫了十多幅油畫,內容圍繞香港的重要事件包括「六四晚會」、「七一大遊行」、「國民教育」,甚至如近期有關名店控告小商戶侵權事件等。回顧所曾見證的大事,他說反對國民教育絕食者讓他最為感動:「他們是為別人而犧牲自己的身體。」
陳更發既是兼職中、小學、幼稚園的視藝科教師,又擁有自己的畫室,亦以畫畫去記錄香港歷史與時事,在每個崗位他都感受到天主的眷顧。
信仰路上,他的大學同學鼓勵他聽道理,而他領洗是受一位堂區修女的影響。他是那種尋根問底的人,修女卻用平和態度回答他每個尖銳問題;透過修女,他說「自己像找到目標,得到解釋」,終於二OO九年與太太一起在玫瑰堂領洗。
家人去世 太太入院
重新思考生命優次
另一個讓他思考信仰的轉捩點是家人去世,十年間他有三位家人在壯年去世,陳氏說:「家人去世讓我知道,其實名利、金錢皆是過眼雲煙。」他兩個哥哥分別於四十二歲及五十多歲離世,他遂預計自己的生命也在平均數四十八歲左右,「故我希望在四十八歲前舉行個人畫展。」
巧妙的是,他動筆為國民教育記錄事件期間所遇上的一位絕食者,竟是教協副會長黃克廉,他邀請陳氏在教協的中心開展覽。「原來上天自有安排,不須強求。」四十七歲的陳更發說。
而他每次畫畫前也會祈禱,「覺得自己有使命感。」他又感激每次作畫總有很多好人在身邊,像站在旁邊保護他。
陳更發曾任職廣告界,工作時間顛倒,甚至有次妻子進醫院也是在推進手術室前他才剛剛趕到。「那刻我醒覺,有甚麼比生命更重要?」抬頭望天,他相信天大地大總能容得下他,便辭職開畫室並擔任教師。
「我重新砌出我的生命優次,畫室是我的核心,是我的心血。」他亦曾兼教特殊學校九年,只收車馬費教授痙攣學生,他呼籲政府給予這些學生更多支持:「他們可以在藝術方面找到自己的一片天空。」
回顧他的生命,陳氏為能由徙置區搬去公共屋邨,到千禧年首次置業、婚後育有兩名女兒,更有機會開設畫室等際遇而感恩。
問他拍照與畫畫的分別,他說畫畫的「凝固」能力比拍照差,但可加入自我元素。「凝固畫面那刻需要作出判斷,故比影相困難,完成時間亦更長。」但他認為,這些作品的價值卻在於他作記錄期間能面對真正的群眾。「我在現場見證,成為其中一部分,才是重點。」他又表示:「令藝術家最開心的不是結果,而是畫的過程。」
談到藝術發展,他希望香港開拓更多自由空間予藝術活動:「我希望小朋友知道郊外寫生是甚麼。」他認為作畫時若讓小孩看到,並喚起他們對畫畫的熱愛有莫大意義。
陳更發的作品本年初開始在教協銅鑼灣服務中心展出,隨後會移師到教協旺角中心。「其實開個人展沒有壓力,我只想給香港人展示那些為他們記錄的回憶。」 他說。(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