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間】抽離

期數
3608
刊登日期
2013.04.12
作者
楊志強
主曆
主曆 2013 年 04 月 14 日

大自然裡有許多微妙而隱晦不明的東西,人若善感,便常有所感悟,從真刀實斧的現實世界抽離,帶到一個遙遠的所在,那兒彷彿便成了心的居所。人若能在這景觀裡安放自己,體會到抽離後的安寧,是何等有福。

中國的山水畫便這抽離的凝鍊。文人畫中在元代有位重要級人物叫黃公望(子久),他當過小吏,也坐過冤獄,後來看破紅塵,隱居山野,五十多歲才學畫。元人筆記說:「黃子久,終日只在荒山亂石叢林深筱中坐,意態忽忽,人不測其為何。又每往泖中通海處看急流轟浪,雖風雨驟至,水怪悲詫而不顧。」坊間有些書說他的畫好是因善於寫生,但若你熟悉他的名作「富春山居圖」,再到此山去走一遭,卻看不出兩者有任何相似之處。其實,文人畫家寫山水是在寫「胸中丘壑」,是自古文士胸懷寄托的文化景觀而非自然景觀,說白些,是沉浸在前輩祖師們寄情過的皴法和筆墨章法結構背後的那種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氣味。山水樹石都不過是符號,是能指。所指卻在雲深不知處,只為知者言,不與俗人道。為涉足甚深的人來說,從真山真水裡讀出昔間大師畫跡中的氣味,是毫不神奇的。

現實世界裡,大自然的一樹一石無所謂美與不美。我們覺得美,是因為我們活在某種文化中。它令我們承繼了昔人的許多視覺經驗,從無味處咀嚼出有味,從無情裡感染到有情。沒有人能說得清甚麼是美,甚麼是情,甚麼是韻味,但只要你泡浸過這文化,類近的性情酵母便會在心裡萌發,令你對某些似曾相識的景象若有所思和若有所悟。而背後的情懷則一定來自饑不能食寒不能衣,卻又須臾不可或缺的心神。世上並無純客觀的觀感,我們的視覺功能也不純像部攝錄機,總是會把信息過濾而染上某種感懷和寄意。文化使我們脫離了野蠻,脫離了為生存而生存的低層次營營役役。抽離不是離地,而是讓自家的人生,活到更好的層次。

理念在文化裡往往是主心骨,經過頗長的世代,通常都會化為濃厚的感情色彩,令許多和日常生活相關的景觀帶有某種如詩般的觀照。在《詩經》時代,人們已曉得以景寫情,但山水詩要到魏晉才出現,山水畫則要到五代及宋元才成熟。如果你熟悉中世紀史,定會感受得到,早期教父們的神學,一路醞釀到十三世紀,才出了個大聖方濟。在他的故事和祈禱裡,理念化為情感,人們這才感到,基督徒對所有受造物包括太陽月亮風雲小鳥是可以那樣充滿關愛的。文化服人以理念,也陶成以藝文。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