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聞問切】路不拾遺
早前跟家人到日本旅行,旅程中坐過多次火車,多次見到當地的日本人,把手袋或其他個人物品,放在自己的位置,然後離開座位,輕輕鬆鬆地走到洗手間去,一會兒又返回自己的座位,所有個人物品仍在那裡,沒有遺失。日本人對自己國家的治安,有高度的信心,也信任身邊其他人,沒有擔心自己的財物被人偷竊,這種事情在日本隨處可見。
有一天,我和家人在日本酒店的餐廳享用晚膳,期間拿照相機出來拍照留念,用膳完畢,返回酒店房間休息。數小時後,我準備把相機的電池拿出來充電,卻發現相機不翼而飛了,那時真是焦急萬分,因為相機內儲存著旅程中的所有照片。冷靜下來後,我細心想想,認為相機可能遺留在餐廳內,所以便急步前往那裡,但是時值夜深,餐廳已關門了。於是,我便到酒店前台詢問,當我以日文說出相機這個字時,職員便立即拿出我的相機,沒有跟我核對任何資料,便把它交給我了,可見酒店職員對我的信任,肯定我沒有說謊。
以上的事情,相信在香港很少發生。農曆新年時,有一天晚上,我在街上見到一名中年男士拾起地上的一個紅封包,他即時拆開它,然後從裡面拿出一張二十元紙幣,再把紙幣放進自己的錢包𥚃。然後,他把那被掏空的紅封包,隨手扔在地上。我目睹事發經過,走上前去,向那男子說:「先生,我剛剛見到你拾起地上的紅封包,那是不屬於你的,請你不要據為己有吧!」他突然表演兇惡,反過來大聲地罵我說:「跟你有關嗎?你何時見到我拾起別人的紅封包呢?有其他証人嗎?」然後,他便急步離開,一邊走一邊說粗言穢語。那男士的行為,徹底表現了他的貪婪,他更沒有從失主的角度去想事情,假如物主尋找不到遺失的東西,一定感到不開心。小小的二十元也不放過,更大價值的東西,這人一定會拾遺不報的。
身處香港的公眾場所時,大家一般都習慣小心保管自己的財物。例如,當女士到酒樓的洗手間時,都不會把手袋隨便放在椅子上,很多都會吩咐隔鄰的朋友,小心看管自己的手袋,甚至自己攜著手袋到洗手間去。這是一種社會風氣,大家都在這種提防別人、時刻謹慎的氣氛下生活,相對日本的環境來說,香港在這方面其實不太理想。
以上雖是小事數則,但卻深深反映了不同文化下的不同意識形態。路不拾遺是一種良好的行為,跟成長背景、社會環境和個人教育有密切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