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間】選擇

期數
3609
刊登日期
2013.04.19
作者
楊志強
主曆
主曆 2013 年 04 月 21 日

人是自由的,沒有選擇就談不上自由。人可以被禁錮,但心靈可以選擇相信甚麼和該怎麼活。是以,從選擇的角度去理解個人或群體,常可以去掉許多沉溺、護短和老王賣瓜自賣自誇。強調選擇的可能性,是相信無論個人或群體,歷史和現狀都是自家選擇的結果,不必怨天尤人,也不必作黃粱美夢。

人不可能選擇沒有能力理解的東西。面對大千世界林林總總而又常彼此衝突的資訊,還有眾說紛紜,莫衷一是的理念,大多數人會精疲力盡,連精英也常暈頭轉向。選擇來自心智和心力。智力要有綜合能力去匯集眾多而又雜亂無章的事實和意見,理出頭緒,這不但要絞盡腦汁,且還得有只求真不真,不求用不用,甚至要有敢獨自面對真相的勇氣。許多人不是沒有這智力,而是害怕作出決定,退而求其次,寧可選擇苟安,排斥會惹是生非的方向進入選擇範疇。而一個社會若既無膽色亦無智力去理解和突破現狀,便必有許多輿論掮客應運而生。他們滔滔不絕的,常只在專挑些能煽動芸芸眾生情緒的話語來作似是而非的類比或暗示。通常只乞靈於一些本來就站不住腳,卻人人不敢考究其是非曲直的「原則」,把現實和不同意向對號入座,上綱上線。說來也真夠可憐,大多數人的熱血沸騰磨拳擦掌,取向其實全受這等類比和暗示操控,近百年的所有歷史大悲劇幾乎都由此而生。人易受愚弄與否,常和心力有關,也受制於智力結構和功能的強弱。智力愈萎縮,活得愈現實愈窩囊,便愈易接受暗示和指鹿為馬。也就是說,智識和精神能量決定了人們的選擇範圍。這方面愈弱,人就愈難作出正確選擇。

選擇能力本得依靠人的智慧和一點赤子之心。所謂智慧,不過是成長過程中不斷對所碰到的材料的尋根究柢過程培養出來的識別能力,這本來在兒童和青年的求學時段最能萌發。一個人這能力若在受教育時沒有充分發展,且事事問斤求兩,成年後雖有更強的意志力,大多只化為善於鑽營的企圖心,只能在某類衝突最小的方向中打轉,自我麻痺便是最常見的選擇。

現代世界資訊愈來愈寬廣,給群體和個人的發展提供了更多機會,但也帶來更多人沉淪。河變得愈寬,難免會有更多的人淹死,更多人怕水。能下水暢游,便需更好的泳術和心魄。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