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修小品】教會合一路途上

期數
3610
刊登日期
2013.04.26
作者
梁達材
主曆
主曆 2013 年 04 月 28 日

數天前,我和三位在鄰近教堂服務的牧師一起飯聚。一位是聖公會的郭牧師,一為是循道衛理的王牧師,另一位是救世軍的曹上尉。言談間,得知救世軍的創始人是一位循道衛理的牧師,而循道衛理的創始人是一位聖公會的牧師。不言而喻,聖公會與羅馬天主教會的關係何其密切。我們確是堂會一家親。

我對主耶穌的認識,首先來自聖公會,因為小時候家住諸聖堂(旺角)的對面,他們的歌聲好像白冷天使的呼喚。小學時代則受浸信會(培正小學)的薰陶。我曾加入學校的團契三年。

我怎樣加入了天主教,實在是天主的安排。一天,當我探望在聖德肋撒醫院養病的母親時,遇見聖德肋撒堂的和靈導神父。他第一句便問我:「你願意領洗入教嗎?」我毫無疑問的答覆說:「願意。」因為我三年前,已告訴老師我願意加入教會(浸信會)。

領洗後,被邀請加入輔祭會。我同時亦進入喇沙小學讀書。我不知從那裡來的力量,我每天大清早便先到教堂輔彌撒,然後才上學,風雨不改。這樣,司鐸聖召的種子在我內開始萌芽。有一點讓我恩師依神父失望的地方,是我沒有加入慈幼會,而是加入了香港教區。

香港七○年代,是教會合一運動的起動年代,每年合一祈禱週都有交換講壇的習慣。可能我熱中合一靈修的關係,教區在早期已邀請我參與合一委員會的行列。回顧過去四十多年的鐸職生活,藉著與基督教會人士的接觸,不單增廣見聞,更是靈修上的借鏡。例如他們積極進取,讓我們天主教避靜院,大部份已給他們訂了。

我很喜歡盧嘉勒女士所作的比喻:不同宗派的教會,同是一家人,同住一屋簷下,只不過是不同房間而已。各有特色,各自精采。

當然我們還要繼續祈禱,讓將來有一天,我們大家同屬一棧,共屬一牧。

題外話,我們將於五月廿六日下午二時三十分在荃灣沙咀道全完堂舉行合一黃昏禱,荊冕堂(聖公會)、天恩堂(信義會)、亞斯理堂(循道會)、全完堂(中華基督教會香港區會)、葛達二聖堂、聖母領報堂及聖多默宗徒堂的詩歌班,聯同救世軍的樂隊將一起祈禱並獻唱。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