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間】秩序感

期數
3610
刊登日期
2013.04.26
作者
楊志強
主曆
主曆 2013 年 04 月 28 日

我們都生存在一個充滿不確定性的世界。世事常不免光怪陸離,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正邪也不見得常非黑即白。行善的常好心無好報,好柴燒爛灶。壞人靠著冰山,卻奸奸狡狡,有煎有炒。謀事的一心以為鴻鵠將至,豈知常黃雀在後。虎爸虎媽一味催谷,孩子卻小時了了,大未必佳⋯⋯都說人算不如天算,但人很難不愛計算,愛掌控。為甚麼?是因為若不能把握那些不確定的東西,人便感到無能為力。因此,建立秩序感是所有文明最重視的選擇,也是所有人的內在需求。

不同的文化是不同選擇的沉積,也栽培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秩序感。一旦被觸犯,便感到其存在受威脅,難免反彈。弱者牢騷滿腹,強者必有所動作。這也難怪,現世中也真有太多東西不符合人們觀念中的秩序感。但若尋根究柢,為大多數人,這社會該有的秩序理念從何而來?誰也不能憑空給自己一套觀念,每個人的秩序感大都通過文化和教育承傳。沒有任何社會不宣講正義和秩序,問題只在這正義和秩序會落實到哪兒去,成了怎麼一個世道。若人們發現由小到大聽慣的一套誰都在說但誰都不會去做,假以時日,冠冕堂皇的高調反過來就必成為對真實世界的反諷。

人都健忘,也都天真,懷著美好願望的人都樂於相信美好的理念。讀歷史,我們不敢說大人物都心懷叵測,亦深知這不是個完美世界,芸芸眾生和在上者都不可能是完人。我們的歷史也總是喜歡大轟大嗡,變革大多靠煽起大多數人在激憤中前呼後擁成事,能一呼百諾當然不靠四平八穩的平實之言。但若由一種傾向掩蓋另一種傾向,便必付出代價。而大人物言不必信行不必果,這在我們的歷史上並不是甚麼新鮮事,起碼,孔子和孟子都白紙黑字地讚許過。但這可不是甚麼優秀傳統。孔孟熱中的是帝王術,若拿到現代公民社會能行得通,我們還有寸進?

言而有信是起碼的人間秩序,公然言而無信,這世道的秩序感便危在旦夕。健全的社會得讓所有人都活得舒暢,讓所有人的秩序感和安全感不致成為誰的恩賜,最基本的社會秩序才不會成為一紙空文。讓每個人能好好活的同時也讓別人好好活,這就得別讓秩序感只停留在少數權勢者的自我感覺良好中。而有無這樣的勇氣和胸襟,也在考察一個人和一群人是為自己還是為老百姓做事。沒有人敢主張,人定該大公無私。但若標榜這而口惠實不至,就真的中了那句老話,「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了。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