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間】有序與無序

期數
3611
刊登日期
2013.05.03
作者
楊志強
主曆
主曆 2013 年 05 月 05 日

我們的文化幾乎都是由追尋秩序感開始的。如果說,藝文是人對並不完美的現實不快在心靈上的補償,心理研究告訴我們,連被人說得天花龍鳳玄之又玄的美感,其基點也來自我們的視覺或聽覺天生就追尋的秩序感。我們把毫無韻味的聲響叫噪音,把雜亂無章的堆砌稱為垃圾,是因為箇中的無序令人心煩意亂,不易把握。普通話「家」與「渣」同音。藝術家之所以不是藝術渣,是因為有本事把受眾的感覺理順,其不二法門便是讓箇中的要素順暢有序。動物在覓食或逃命時要「一眼關七」,讓一切自然而不悖常理的視象和聲響都在腦中輕易一筆帶過,好能把精力集中在與之相悖的些許異動,非如此便不能在瞬息萬變中求生。美感能令人愉悅,起碼便得符合我們這從動物狀況承繼下來的本能。但基於同一理由,物象太有序則令注意力麻痺,平平無奇必令人昏昏欲睡。因此,最能令我們的視覺和聽覺愉悅的,無過於多樣而統一,即在平穩而融和的大背景上有個異軍突起的焦點。也因此,美術上,「村女敬大紅」是俗艷,「萬綠叢中一點紅」就恰到好處。音樂也一樣,當浪漫派如歌的悅耳調性大旋律聽得人人耳朵起繭時,新世代的作品便得滲進無調性音樂因子,令我們耳目一新。但太離經叛道的勛伯格十二音列作品一直令大多數人不敢問津,擅長在正統調性秩序裡適當調進非正統無調性鹽花的巴爾托克和簫士達高維奇,就成了二十世紀歐洲音樂的寵兒⋯⋯

文明的進程就是人們不斷發現秩序。智慧就是認知秩序,讓自家和宇宙間內在的法則合拍。有說這些秩序是先驗的,早就在人心中內存,學習只是喚醒某種沉睡了的記憶,也有說那是人類無數代人經驗的積累。哪種看法對,很難也不必一錘定音。但畢竟我們奉行的秩序,說到底只是認知充滿局限的人在猜測,與真相有多少距離,則永遠有待更新,何況我們天生就需要在有序的同時也有所突破?誰都知老巴赫是對位大師,但學究都說學習此道千萬別以他的作品為範,因為他常不按牌理出牌;而史卡拉第寫得一手好旋律,說德文的同行以為他是對位文盲,殊不知他操弄起來足以令持此論者跌眼鏡⋯⋯我們的國畫也自古有道「畫貴熟中生」。循規蹈矩不免甜俗,庸才樂此不疲,高手弗為。在規矩中順著感覺走,寧為雞口,毋為牛後,才是正道。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