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道.自在】碼頭罷工工友給我的⋯⋯

期數
3611
刊登日期
2013.05.03
作者
余少甫
主曆
主曆 2013 年 05 月 05 日

筆者執筆之時,葵涌國際貨櫃碼頭的工潮,已踏入第廿六日,雖然經過三輪談判,但工潮仍未有解決的跡象。其實工人自三月廿八日進入六號碼頭罷工以來,他們的辛酸和有理有節的抗爭,已獲得了市民大眾的認同,大量物資紛紛湧到碼頭聲援工友。及後他們移師至中環長江集團中心門外罷工,到場聲援的學生、市民等絡繹不絕;而捐助罷工基金的金額已突破六百萬元,創下香港工運的紀錄,這不但有助工友繼續爭取合理的待遇,而且亦反映了市民對是次工潮的支持。

其實工潮發生當天,早已有工會朋友邀請本人到場支持,然而我並沒有立刻答允,當時我在想,我應該用甚麼身份出席會較好?個人抑或機構?個人當然要支持,但機構對是次罷工又有何看法?如果向在場工友講我不代表機構立場,又是否出現「又要威、又要戴頭盔」的處境?就是這種溫溫吞吞的態度,令我錯失了支持罷工的先機!到了罷工第四天,即復活主日上午,中心工友組組員致電給我,問中心為何仍沒有任何表示?他質疑在兩三天內,已有十數個勞工團體到碼頭聲援,為何偏偏不見我們?幸好工友看不見我當時的樣子,那時我羞愧得無地自容!我在想,作為一個教區勞工牧民中心的職員,反被工友質問我們在罷工事件上的位置,其實是有愧於「教會與工人 承擔並同行」的格言!

雖然我過去三週,曾先後三晚與不同團體到碼頭聲援工友,有時帶物資、有時受人所托帶捐款過去;但我內心一直耿耿於懷,我覺得實在對不起這些不怕艱辛、無懼打壓的工友!每一次和他們接觸,就算他們有多倦,他們都非常樂意和我細訴碼頭工作的困苦;有一晚我在現場探望工友,突然天氣驟變,雷電交加、狂風暴雨,帳篷都被狂風吹斷;工友卻對我說,黃雨根本不是甚麼惡劣天氣,他們在八號風球高懸時,亦要在碼頭等候,不得回家,因為只要改懸三號風球,就要冒著風雨工作!我聽著他們從容道來,心中不禁一酸!他們為我們付出了這麼多,我為甚麼整天瞻前顧後,不肯投入這場工運?難道我已忘掉了「與貧窮及受壓迫者站在一起」的精神?

其實組員在復活主日提醒我到場聲援罷工工友,就是一個邀請,復活的基督邀請我去葵涌貨櫃碼頭尋找祂,而我當時受世俗的顧慮所蒙蔽,沒有立刻接受主的召叫,為此我深感懊悔!當我細讀《工作》通諭後,我重新認定我的使命,就是要堅決地投身於勞工事務,我不再猶豫不決,勇於在貧窮及受壓迫者中認識主!

「為此緣故,必須繼續研究工作的主體和主體的生活條件。為了在世界各地,各國和他們彼此之間,能達成社會的正義,必須有新的工人的團結工會運動,以及與工人團結的運動。無論何時當工作主體的社會地位降落,工人被剝削,或貧窮和飢餓地區增多時,就要有這種團結工會。教會堅決地投身於此事,因為教會把這事看作她的使命,她的服務,她對基督忠誠的證明,如此她能真正成為「貧窮人的教會」。(《工作》8)

 

教區勞工牧民中心(新界)供稿
http://dpcwnt.hkccla.org.hk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