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愛勞動節前調查
本年五一勞動節在碼頭工潮中渡過。本版三篇文章,一是明愛勞動節前的長工時調查,道出長時間工作的不良影響,二是教會人士的專訪,他們都希望教徒多關心勞工——編者
明愛社區發展服務於五一勞動節前夕,公布一項有關工時長對工人的影響報告,發現約三成人因工時長而出現廣泛性焦慮症徵狀,建議政府盡快制訂最高工時。
調查名為「工時長對工人的影響」於本年三月及四月舉行,共訪問一百零四名每天工作九至十五小時的基層勞工,顯示六成人長期睡眠不足,七成人與家人關係疏離及影響社交生活。
問卷亦包含了評估受訪者有否出現「廣泛性焦慮症」徵狀,包括情緒不安、緊張、易怒、不能集中精神等,結果顯示近三成受訪者有以上徵狀,遠高於香港整體人口百分之四患「廣泛性焦慮症」的數字。
另外,從事長工時少於兩年的人士中,逾八成七表示對精神健康有影響,而年資逾兩年的受訪者中,亦有近七成表示長工時影響精神健康。
明愛社工冼昭行表示,工人不會因年資關係而「適應」長工時,長工時更持續地損害精神健康,「社會應關注長時間工作的工人,他們不少經常出現不能自控地發怒,情況不容忽視。」
他指出,出現「廣泛性焦慮症」徵狀的人士不只健康受損,甚至連工作表現也受到影響。
另一社工梁潔卿指出,工人由於房租、通漲及家庭負擔等經濟壓力,而要長時間工作,由於低學歷或缺乏「知識型經濟」所要求的條件,令他們難以離開這個行列。她敦促政府作為勞動市場的調節與監管者,必須立法訂定每天八小時為最高工時。
記者會上,任職保安員三年的亞好,每天朝七晚七工作十二小時,每天十一時睡覺,早上五時半起床,精神不足令她難應付十二小時工作,每週只有一天假期。她表示工作令她沒有私人生活,能找朋友交談的時間都很少。
從事酒樓侍應的亞初,今年六十四歲,過去三十多年每天工作十二小時,年初因健康問題剛退休。當年返工時間由上午七時至半夜十一時,落場三小時她便趕返家煮飯給三個兒子。過去兒子在學時期,她返工時兒子未起床,落場時兒子未放學,放工時兒子已入睡。母子關係後來日漸疏離,講話都是「一句起兩句止」。
亞初因工作長期站立,以致多年來受腳痛困擾,本年初更因時常暈眩而退休。亞初回顧這數十年,她很後悔年青時只顧搵錢養家。她認為酒樓行業可以實行三班制。(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