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愛探討貧窮問題

期數
3614
刊登日期
2013.05.24
主曆
主曆 2013 年 05 月 26 日

(本報訊)香港明愛六十周年國際會議上,學者顧汝德強調當局應加強對社會福利的承擔。

五月十五日的會前概論演說由公教徒學者顧汝德(L. F. Goodstadt)主講,講題為「繁榮香港與其『新貧窮』」。他指香港經濟成功,貧窮問題卻嚴重,當局應提高福利開支;而天主教會亦對社會上的貧窮問題責無旁貸。

愛爾蘭都柏林大學聖三一學院商學院客席教授顧汝德說,特區不願投放資源在社會福利上,更於過去十多年間大幅削減有關開支,這促成的貧窮情況,包括傷殘人士和長者獲得的照顧減少,他們亦須用更長時間輪候服務;醫療服務也趨向用者自付。而顧汝德表示最嚴重的貧窮模式,是窮人在社會中遭到孤立。

問答環節上,顧汝德指要解決香港貧窮問題,便需要提升福利開支。他指庫房多年來從不缺錢,有能力負擔更大的福利開支;他又指政府放棄每五年訂定社福規劃的做法,不利扶貧。

對於回應「關係貧乏」這現象,例如對領取綜援人士的標籤,顧氏指要從根本方法入手如消除偏見、獲取更多資訊以去除無知等。

另外,五月十六日下午的全體會議主要探討香港、外地和內地的社會政策,政務司司長林鄭月娥提倡推動社會共融,以回應關係貧乏等社會挑戰。

林鄭月娥指出,社會問題日趨複雜,包括人口老化問題嚴重──到了二O三O年,六十五歲人士將佔人口比例三分之一,出生率亦一直偏低;家庭方面則面對離婚率上升,中港家庭數目亦不斷增加。

這位前社會福利署署長稱,當局一直透過多方面的社會福利政策扶助不同群體,最近亦推行「家是香港」運動以凝聚社會。

另一講者、英國紐曼大學校長盧教授(R. R. Lutzeier)強調,天主教大學有責任去剖析社會問題,以解決當前的貧窮困難。

盧教授指歐洲亦面對社會排斥、失業、貧窮和不平等問題,部份政府亦減少公共開支,故他強調非政府機構對扶貧的重要;而若望保祿二世所頒布的《天主教大學憲章》更肯定公教大學推動社會公義的使命。盧教授指英國的公教大學不單負起孕育知識的使命,也為解決當地社會和國際問題出謀獻策。

談到中國內地情況,北京大學社會學系熊躍根教授表示,中國於現代化的過程中失卻了好些傳統價值,這亦做成了關係貧乏問題;他強調社會應重建道德標準,政府亦須取信於人民。他肯定當局新近的社會福利及反貪措施,並指傳統價值有助社會落實相關措施。(鄧)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