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筆容辭】從古洞看新界東北新發展之不義

期數
3615
刊登日期
2013.05.31
作者
鍾炳霖
主曆
主曆 2013 年 06 月 02 日

新界東北新發展方案在土地不足以建屋的藉口下,通過了每一個諮詢階段,進入最後落實期。這個實質上是強行推進深港融合的計劃,其爭論點未能普及至一般港人,以致官商勾結得逞。期間,輿論亦須為掉以輕心而負上責任。

試舉一例:執筆前兩日(五月二十五日),一班立法會議員因村民申訴而到受影響地區,包括古洞、打鼓嶺/坪輋和馬屎埔三區了解情況;淒風苦雨下,反對的村民及支持的鄉紳均嚴陣以待,但傳媒鮮有報導,偶有文字媒體報導者,都以針對泛民議員為重心,市民難以了解真相。

筆者此前曾為文介紹馬屎埔村民如何因官商勾結、鼓勵囤地,以致三家(地產商)分晉式被發展,及被卑下手段迫遷。本文嘗試論述新發展方案如何於人、於地對古洞不公。

諮詢不公:規劃處諮詢的對象,主要是當區區議員及村代表,以致與該村不相關的其他地區之業主立案法團、直接受影響的村民一直蒙在鼓裡,或只能轉折得到消息;村民一直只能信賴區議員及村代表。直至去年八月第二次諮詢後,村民接觸規劃處有關如何回應諮詢,答覆是不回覆會被視作默認;但原來回覆,無論內容如何也當支持,所提異議只被視為技術問題。

摧殘土地:早前塱原濕地已因擴闊雙魚河以致水位下降,很多濕地已變乾地,嚴重影響生態環境。而塱原及河上鄉一帶農地,業主不再租出耕作,變成荒廢農地,藉此增加被收地理由。或政府以復耕為名收地,但該農地正耕作中,如此荒謬的復耕理由似乎只以收地為最終目的。

偏富欺貧:古洞的非原居民受收地影響的範圍約二百多三百公頃,政府不打算如菜園村般供地給他們復耕,而只按機制賠償;他們,尤其是老人家頓感前路茫茫。但在不遠處的哥爾夫球場,總面積達一百八十公頃。在土地不足聲中,該私人會所合約最近卻得以續期至二OO年。

於人不公:除促使農業式微外,區內廠房如木廠醬油廠亦面臨浩劫,村民生計受到摧毀。關注組主席李肇華特別感受到非原居民與原居民之間遭遇的不公平。經解密後的八十年新界民政署文件顯示,香港政府當年因漏寫「若無足夠居住空間」(not adequately housed),才可獲批建丁屋的審批條款,結果因這錯誤,令新界原居民男丁人人可建丁屋。

雖為當年的既有錯誤,但時至今日丁權仍然受基本法保障,李肇華覺得就算不冀求修改基本法,居民也不求上樓或賠款,他們這班居於古洞歷四、五代的古洞人也應該獲得某些條例保障,例如最起碼的選擇權,讓他們能選取過既有的生活。

其實政府在去年七月立法會回應潘佩璆議員質詢時,答覆了原來政府現持有四千公頃空置官地,為甚麼仍要在新界東北毀人家園呢?政府已表示不會撤回方案。建屋讓青年上樓只是謊言,建低密度富豪城促使所謂融合,並利益輸送予地產商才是真正的意圖;我們要這樣勉強和不義的融合嗎?我們值得將我們的後花園如此拱手相讓嗎?

新界東北新發展諮詢報告將於七月發布,九月上城規會討論調整結果,再九個月內調整細節交特首作實。市民欲影響最終決定,仍可留意城規會的決定。當然,為表彰公義,我們不應全諉過傳媒,我們必須於此期間積極關注,並參與村民及關注組的事態發展。

 

天主教正義和平委員會 www.hkjp.org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