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色藍邊仁愛會會衣

期數
3615
刊登日期
2013.05.31
作者
凌君慧
主曆
主曆 2013 年 06 月 02 日

看見白色藍邊的仁愛會紗麗會衣,你會想起甚麼?

很喜歡仁愛會修女穿的白色藍邊紗麗會衣。在印度看見穿著會衣的修女,有如在骯髒的街道上看見美麗純潔的天使,令人不期然聯想到仁愛、無私,和聖潔。

仁愛會的紗麗會衣,在今天看來,是德蘭修女愛德模範的標記,是加爾各答天使的象徵,是仁愛會修女奉獻天主的見證。

可是,這美麗的會衣,在當年的印度社會看來,卻是污穢、低下、侮辱、和貧窮的標記,是六十五年前德蘭修女離開所屬的羅索托女修會,獨自走到加爾各答的街上時,為了方便走進貧民窟服務而選擇的最低檔本地婦女服。這紗麗不是專人設計,它的白並不代表潔淨,它只是當時印度社會最低下階層,負責清洗公共廁所的婦女所穿的,兩個盧比(港幣三毛錢)一件的白色紗麗,而德蘭修女選擇了藍邊的作為工作會衣。

德蘭修女的第五個跟隨者SisterDorothy,早前就跟我們分享過,當年最讓她爸爸難受的,並不是女兒從此要離開家庭奉獻天主,而是看著自己疼愛的女兒,穿著這象徵骯髒和低下的白色紗麗走在加爾各答熙來攘往的街道上,為家庭帶來無比難堪和侮辱。

今天,這紗麗已不再是低下階層的婦女服,也不能隨便在街上以兩個盧比買到;今天,這紗麗已成為仁愛會修女的會衣,由仁愛會創辦和管理的痲瘋病中心專責製造和供應。這安排看似刻意,但其實是被迫而行的後著,是天主巧妙的計劃。當年,痲瘋病中心為了讓已痊愈卻遭家人遺棄的病人有棲身之所,特別在中心開設了紡織和製衣工場提供工作機會,讓他們可以有尊嚴地留在中心過著自力更生的生活。可是,當時印度社會對痲瘋病的認識很少,一般人都害怕被傳染痲瘋病而抗拒購買中心製造的產品,德蘭修女只好另出主意,讓中心的產品從此不再做銷售,純粹供應仁愛會內部需要,包括全世界仁愛會修女所穿的紗麗會衣。

至於我們熟悉的方濟會會衣的起源,也只是會祖聖方濟各,於八百年前決定離開家庭和富裕生活,放棄一切與貧窮人同行時,所穿的最普通、最粗糙、沒有漂染、沒有腰帶、用粗麻繩綁在腰間的貧農袍。

其實,每個天主教修會的會衣,也有一個謙卑的由來,只是,當服裝潮流隨著社會的發展不斷變化,而會衣卻沒有跟著變得時尚時,在今天看來,便覺額外獨特,甚至神秘。

修會會衣,是歸屬委身天主的記號。

下次當我們看見穿會衣的修女、修士、和神父時,除了尊敬他們為主奉獻一生之外,也可以默想他們所屬修會的會祖和早期會士,如何勇敢面對當時社會的冷眼,甘願為主發貧窮、貞潔、和服從願,一步一步地,一代一代地,憑信德走過來,直到今天。

 

作者為教友傳信會傳教士╱傳信會面書  www.facebook.com/hkclma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