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卷】信仰 人權 消費
信仰與人權
許多人質疑宗教信仰與人權是否相容?《信仰與人權:基督教與人類尊嚴的全球奮鬥》(基督教文藝出版社;二O一三年三月初版)告訴我們,宗教與人權其實是推動人性尊嚴的「同路人」。
現代社會有時過於著重人權的個人主義向度,因而把它與宗教對立起來,或把兩者截然分割。但作者釐清人們對人權與宗教間的誤解,更指出宗教在歷史上一直是人權的精神依據和靈性資源。
此書翻譯(陳永財譯)自阿梅思伯里(Richard Amesbury)及紐蘭茲(George M. Newlands)的英文著作,內容從具體的人權侵犯事例開始,講述人權的觀念和歷史發展,並從哲學及神學角度探討人權,提倡人權踐行在地的宗教幅度,作者呼籲基督徒承擔推動人權的責任,恢復人的尊嚴。對教會來說,人權思想亦可以促進神學發展。
天主教正義和平委員會前教會顧問陳滿鴻神父在推介短文道出了各地實況,人權已成為跨宗教的合作場域,彼此充實,一同把上主所賜的旅居地變得更安全,更適於人。
信仰市場.消費教會
近年本地基督徒群體對消費主義的警醒較以往深,《信仰市場.消費教會》(基督教文藝出版社;二O一三年三月初版)幫助讀者知道,原來消費主義也影響教會生態。
有人擔心消費主義不單只會令教會商業化,令信徒變成消費者,甚至使信仰淪為商品或消費行為。新書從文化、聖經、神學、牧養四個角度,來探討這跟現代教會及信徒關係密切的課題,指出抗衡這全球潮流,活出教會本質的道路。
事實上,基督徒群體積極探究相關現象,此書內容取自基督教文藝出版社二O一一年的研討會,由駱頴佳、陳龍斌、龔立人、范晉豪牧師等學者及牧者主講,出版文章再加以豐富、潤飾。
論者關注到教會是否講究業績、增長目標,變成以會眾需求主導,信徒或為求滿足其屬靈經驗需求,四出「搜購」能提供滿足自己各樣需求的崇拜及教會?
回應消費主義,每位基督徒都需要幫助教會活出其屬靈本質,服侍他人而非滿足表面的需要。(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