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聞問切】聾人電影節
一般的電影,由影像和聲音構成,以演繹劇本的內容,要全面地欣賞這些電影,需要有健全的感官。但是,今天欣賞電影不再是感官健全者的專有權利,有聽覺障礙的人也有機會去享受,這些供聽障人士欣賞的電影,一般都包括手語和字幕,有些有對白,有些則沒有。
前陣子我參加了香港國際聾人電影節,原來今年已是第三屆,場刋上印著「擁抱多元文化,做個聾的傳人」(Deafining Cultural Diversity, Becoming a Deaf Media Talent)的主題。香港舉辦這樣的電影節不是先驅,斯德哥爾摩聾人電影節是世界上有最悠久歷史的,已舉辦了十三屆。香港這個電影節主要是為聾人而設,而大部份健聽人士可能不太欣賞這類電影,所以很多參加者都是聾人,當中的電影來自世界各地,包括中港台、亞洲、美洲和歐洲的國家。我參與其中,獲得了一些特別的經驗。
參加電影節開幕禮時,有些嘉賓是健聽的,他們致辭的同時,旁邊有人負責作即場手語傳譯,在打手語的不只一個人,是兩個人一起,而他們的手語各有不同,一人負責香港手語,另一人則負責國際手語。原來手語不是全球共通的,雖然有相同的語法基本結構,但每個國家都因應當地的語言而發展獨有表達詞彙方式的手語,至今全球已有數百種手語了。
會場坐著的大部份是聾人,還以為整個開幕禮大多時間都是鴉雀無聲,原來情況卻是完全不同的,不少聾人在嘉賓演說時,都跟身邊的人以手語溝通,同時不自覺地發出了聲音,當每個人都發出一些聲音時,健聽人士便聽到有很多雜音,場面實在有點熱鬧。
這個電影節的其中一個目的,是加強大家對Deafhood概念的認識。從前,我們一般視耳聾(Deafness)為一種喪失聽力的殘障,從醫學角度把這定義為一種病態。今天,Deafhood是一種正面積極的聾人身份文化,不再強調耳聾是病態,而手語就是這種文化的載體。
聾人電影節是一個十分有意義的節目,透過電影,聾人和健聽人士,可有一個互相溝通和交流的藝術平台,建立一個聾健共融的社會。下屆聾人電影節,大家萬勿錯過!
作者電郵:[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