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斷懷念 尋求修和
今年六月四日,大批香港市民再次前往維多利亞公園,燃點蠟燭,冒著大雨悼念一九八九年這一天在天安門廣場的死難者。
表面上,這個周年悼念活動只是個簡單的儀式:一方面紀念死難者,另一方面要求北京當局平反六四,視他們為愛國的市民而非國家的敵人。
二十四年過去了,但當年北京的流血犧牲並未隨歲月流逝,它依然活在人們心中,並影響著人民與政府、社會本質與祖國的關係。
香港教區榮休主教陳日君樞機,五月三日向香港大學學生會天主教同學會講話時指出,毋忘往事很重要,因為往事正是啟導今天我們了解個人身份和文化的關鍵。
雖然有人認為「不念舊惡」才是明智,但是從癒合傷口或重新建立信任關係等方面來說,事實並非如此。
誠然,有能力寬恕是需要的,而且令人欽佩,但是我們不應忘記往事,即使是痛苦的往事;忘記痛苦經驗會把人類生命的價值淪為可有可無的東西,讓那些相信暴力的政權得逞。
然而,今年支聯會提出的「愛國愛民、香港精神」口號所引起的爭議,提醒我們要記得歷史之餘,亦叫我們反思應如何紀念。
每年四月二十五日,澳洲和新西蘭的人民傳統上都會紀念一九一五年加利普里戰役中,無數生命慘死在土耳其軍隊手上;大家在這天會緬懷那些因保護他人而犧牲性命的人,並為戰爭的愚蠢行為懊悔,畢竟,社會問題決不能用暴力來解決。
那場戰役發生後,九十八年來每年的紀念活動上,聯軍的印地安人和其他社群的出現讓活動更圓滿;而土耳其人的參與更具意義,他們承認這場歷史暴行在參戰的各國人民心中已留下不可磨滅的烙印,他們在場參與及發表的聲明令悼念活動無憾。
儘管大家要經過八十多年後才對悼念的理解取得共識,但這些周年悼念儀式一直是發展新關係不可或缺的部分,它們讓寬恕得以成事、讓所有參戰國家的子民在友誼中可以彼此擁抱,而不是在恐懼中退縮不前。
修和是紀念悲劇的最終目標。
人們要求北京政府為死難者平反,就是對修和作出訴求。許多人不能接受政府把死難者標籤為國家的敵人,他們不會接受這個結局,因它沒有帶來寬恕,亦不會就何謂國家和世界的良好公民帶來新的理解。
此刻最重要的,是不斷懷念、繼續尋求修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