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聖母昆仲會張少坡修士

期數
3617
刊登日期
2013.06.14
主曆
主曆 2013 年 06 月 16 日

荃灣聖芳濟中學新學年慶祝創校五十周年,該校校監聖母昆仲會的張少坡修士長時間服務天主教教育,剛過去的教區主保節更慶祝了發願六十周年。

現年八十一歲的張少坡修士,十歲便加入小修院,七十二年的修會團體生活令他常懷喜樂和感恩,他形容自己過著的是無憂無慮的日子。

本年四月,張少坡修士隨聖芳濟書院的師生到澳門朝聖,「當我知道學生到訪我發初願的地方,我立刻報名,屈指一算,原來已過了六十年。」

張修士一九三二年在北京出生,在聖母昆仲會辦的小學念書,每年暑假修會都會邀請學生入小修院,「十歲那年,校長安排我進小修院,那是一九四一年八月十日,怎料一進修院後便留待至今。」

他起初不明白甚麼是修道生活,每天隨著修士的安排作息:「早晨起床後先要祈禱,然後是進餐、遊樂、念書、培育等,每日如是。」原來,這些看似刻板的生活模式,其實是訓練修士渡基本團體生活的元素,張少坡漸漸亦喜愛這種生活模式。

在張修士念書及修道的年代,正值共產黨成立,一九五〇年中學畢業後,他知道不能再留在北京,修會安排他往澳門繼續接受修士培育,誰料這次一別,令他與父母分隔二十多年才能再聚。

不在家鄉的日子,他曾在澳門、美國、香港、加拿大、羅馬等地接受培育及服務,「直至文革結束後,大約是一九七八、七九年,我才有機會寫信回家,與父母聯絡。」

修士獻身教育

香港的聖母昆仲會,以服務兩所中學的男青年為主,分別是位於大角咀的聖芳濟書院,以及位於荃灣的荃灣聖芳濟中學。張修士三十年間先後在這兩間學校任教,為期最長的是荃灣聖芳濟中學,後來成為該校的校長,他現時仍是兩校的校監。

多年教學生涯,回憶當然不少,較深刻的是他在荃灣聖芳濟中學時,與另一教師家訪學生的日子,「區內基層家庭多,不難發現學生的家只有一個床位,或每天只有一毛錢買食物,貧苦的人確實不少。」當看到學生的家庭有困難時,他便向校長匯報,按需要為學生提供經濟援助。

聖母昆仲會的修士主要專注於教育服務,數十年來陪伴很多代的學生成長,「昔日修士在中學教書,時與學生一起,近年修士年齡漸長,加上聖召缺乏,前線的教學職務只好交與平信徒及非信徒負責,但修士仍會定時與學生一起參與教會禮儀。」現時,他與其中一校的校長及副校長,輪流於每週一在早會上短講,藉此與學生交流。

香港的聖母昆仲會,高峰期有逾二十名修士,現只餘下六名。張修士說,梵二以後,修士的崗位愈來愈不明顯,「過去修士專責在天主教學校教學和傳教,現在這些事信徒也做得到。我近年已看不見願意回應修士聖召的青年。」

去年是張少坡修士修道六十年金慶,不少舊生及修會屬校學生為祝賀張修士這個大日子,於去年十二月參與香港教區舉辦的神父╱修士╱修女晉鐸發願金銀鑽禧周年彌撒。回顧修道的日子,他說:「原來時間過得那麼快,現在能無憂無慮過日子,我很感恩。」

現在他與修士們一起住在聖芳濟書院內的會院,每天有神父到會院主持彌撒。他說,現在的日子就像重度當年北京小修院那段愉快的團體修道生活。

他愛引用聖詠二十三篇第六節來形容他的修道生活——「在我一生歲月裡,幸福與慈愛常隨不離;我將住在上主的殿裏,直至悠遠的時日。」他說:「我們不用照顧家庭,不用為生活而擔憂,其他人以為修士生活艱苦,其實不然。」(高)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