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信徒醫科生學習牧靈課程
兩位信徒醫科生譚宇平及黎智麟,為了能以同理心了解病人的感受,接受醫院牧靈課程,期望將來執業時應用於醫學上。
過去參加教區醫院牧民委員會(下稱委員會)舉辦的醫院牧靈課程,以信徒義工為主,畢業後在醫院探訪病人,了解其心靈需要。近年委員會開始為醫科生及學護提供牧靈課程,以助他們行醫時能兼顧病人的心靈需要。
譚宇平為香港大學醫學院五年級生,兩年前報讀委員會舉辦的醫院牧靈課程,他認為課程令他多方面了解病人需要,「明白到病人在醫院裡的感受,以及病患對其心靈的影響。」
譚指出,未學習牧靈技巧時,與病人相處有困難,「特別是面對臨終病人,我不明白他們的感受,只覺得死亡對我很遙遠。」透過牧靈課程,他學習理解病人的心態,不會將病人只作個案或病例看待。
他試過接觸一位患上大腸癌的病人,他以牧靈的溝通技巧,注意病人的言談舉止,聆聽後再加以回應,「他願意將自己患病的心路歷程說出來,讓我明白若醫生能照顧病人的心靈需要,對病人的康復會有幫助。」
曾經希望成為法醫的譚宇平表示,修讀牧靈課程及臨床經驗後,才了解到自己很喜歡與人交流,「任何人不論背景、政經地位、貧或富,患病時也需要醫生的治療,現在我喜歡與人接觸,期望將來成為外科醫生。」
另一港大四年級醫科生黎智麟,在二年級時修讀醫院牧靈課程,「那時我仍未到醫院實習,以為與病人交談很簡單,原來有許多技巧須要注意。」他強調醫者在「同理心」方面的重要,但要做到真正明白病人感受,並加以回應其實並不容易。
黎智麟表示,醫生在會見病人或家屬時,多集中談論病情,對病人的感受不太理解,他發現,若醫生能多了解及關心病人的內心世界,對治療能顯事半功倍之效。「試過接觸一位患食道癌的病人,他表現得很憤怒,起初不明所以,便嘗試以牧靈技巧與他交談,細問他的想法後,才明白他不能接受在沒有任何原因下,要受癌症折磨,我細聽他傾訴後,他的心情也開始平伏下來。」
黎智麟兒時認為醫生可救人,於是選擇學醫,漸漸卻發現事實是不可能救助所有病人,「牧靈課程讓我明白作為醫護人員,除盡力令病人痊愈外,亦要關注病者及其家屬的心靈。」課程中的伸延關懷亦提醒他對待病人要細心,才能增加病人對醫護人員的信心。
此外,課程讓他反思信仰與生命的意義,「照顧病人時,有如照顧耶穌,當人改變不了事實時,只好祈禱交託給天主。」現在他會時以牧靈技巧與病人溝通,期望他日正式成為醫生時,繼續以這種技巧和態度行醫。
兩位醫科生均表示,除了學習醫學理論外,也要學習面對不同的病人,有時他們也會受病人影響,而出現負面情緒,透過牧靈課程,讓他們有機會與其他醫科生分享,互相支持。(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