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朱家駒繪製聖母像重祈禱

期數
3618
刊登日期
2013.06.21
主曆
主曆 2013 年 06 月 23 日

天主教徒畫家朱家駒 畫出多幅中國風格的中華聖母聖子像,恭放在各地教堂。他說繪畫聖母像的靈感來自祈禱、中國婦女的慈愛與美德。

五十三歲的朱家駒近三十年來專注繪畫聖像畫,他最為人熟悉的作品,是一九九七年獲主業會推薦繪畫、其後恭放於北京北堂的中華聖母像。畫中聖母聖子身穿清朝宮廷服飾,既雍容,亦慈愛。尖沙咀玫瑰堂的玫瑰經光明五端壁畫,也是出自他手筆。

他最近回港,透過公教進行社發表他的新舊作品。他五月對本報說,教會需要有中國聖母形象,結合中國文化,梵二亦鼓勵教會藝術結合本地文化。「基督宗教是普世的,日本、韓國都有他們本土特色的聖像畫。」他期望透過繪畫為信仰本地化作貢獻。

朱家駒曾為世界各地聖堂及教會團體繪畫,作品遍及歐美、亞洲,包括中國、香港、澳門等地。他近年替上海董家渡聖方濟各沙勿略堂繪畫四幅壁畫,其中一幅《復活》借畫中人的漢朝服飾帶出中國風格,是他二十餘年來最大型的聖像畫。最近他亦準備到歐洲朝聖取材,以繪畫慈悲耶穌像。

他又談到沙勿略聖堂另外一幅壁畫《受難》:「畫中描繪死亡不再是痛苦,是『成了』,安祥地接受天主的計劃;聖母則在旁悲傷。」

他說:「繪畫聖像畫是表達救恩史的其中一種方法,要配合聖教會,與天主合作,繪畫過程中不斷祈禱,默想救恩史的奧跡,一切由天主帶領完成,光榮與讚美都歸於天主,也要謙卑聽取神師的意見。」

事實上,朱家駒與聖方濟各沙勿略堂神父通力合作,神父拋出念頭後,他負責設計並構思表達方式。「中國特色的耶穌和聖母,最能給中國教徒親切感。」朱氏所畫的聖母,既有平民化,能深入人群,亦有尊貴的,他說兩種都喜歡。

朱家駒最初學國畫,後來轉畫西洋畫,故此他的聖像畫能夠中西合壁,既具備水墨畫的清雅,同時以油彩等西洋畫方法繪畫,呈現透視空間,以及豐厚的明暗色彩。

他說西洋畫表達細膩,細如畫中人的視線亦能夠清楚表達。「我畫的聖母大多有個共同點,就是當讀者向聖母行注目禮時,同時感受到聖母帶著關懷慈愛的眼神注視我們。」他指這份慈愛與親切,體現於聖母對耶穌的愛,以及她跟天主的密切關係:「他們眼神相近,不會貌合神離。我著重描繪聖母作為婦女的堅強個性。」

「聖母與聖嬰關係靠手部動作表達感情,小耶穌整個人依靠著聖母。」他說作畫時會想到自己的母親,畫作有部份元素更是來自小時候的感覺:「母親在家庭中願意奉獻,我們有十兄弟姊妹,母親堅強地照顧我們。」他又說母親帶他認識信仰,藉著公教藝術而沉澱整合,他終於二O一一年領洗入教。

他說宗教藝術不講求個人和自由的社會潮流,參與的人要放下自己、為天主服務,尤其是他早年仍未皈依基督便參與宗教藝術,更要跨越這心理關口。「現代藝術講求表現個人思想⋯⋯但宗教藝術是為教會服務,因而令好些藝術家對宗教藝術卻步。」他說天主會給予創作靈感,他的聖像更從沒有參照過真人模特兒。

雖然朱氏的聖母像流傳甚廣,但原來他從沒有授權任何團體出版其「正版」作品或聖相,作品直至最近透過公進社才公開發表,然而他說不介意作品被「翻版」:「能夠幫助人認識信仰,很有滿足感。」(鄧)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