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市活化新聞博覽館

期數
3618
刊登日期
2013.06.21
主曆
主曆 2013 年 06 月 23 日

(本報訊)被評定為三級歷史建築物、 已有六十年歷史的中環必列啫士街街市,將活化成為亞洲首間「新聞博覽館」。有新聞傳播學者及教會學者指出,博覽館可提醒港人維護及珍惜新聞自由,帶出真理價值的重要。

發展局早前公布「活化歷史建築伙伴計劃(第三期)」,非牟利組織「香港新聞教育基金」獲得中環必列啫士街街市的使用權,活化成「香港新聞博覽館」(下稱博覽館)。

籌備博覽館工作組組長陳淑薇指出,博覽館包含新聞及傳媒教育元素,有助學生提升思考能力,對了解香港發展歷史,以及關心香港時事有得益;此外,她亦認為博覽館能吸引遊客認識香港文化。

博覽館以新聞為主題,透過新聞資料將香港歷史及新聞業的演變扣在一起,甚具價值,亦為中學生舉辦傳媒教育課程,舉辦工作坊、研討會、講座等,提高大眾對新聞及報業的認識。

此外,博覽館會收集和保存昔日的報業檔案和器材物品,以承傳和保育香港獨特的新聞文化遺產。

期望能具教會資訊

聖神研究中心研究員林瑞琪向本報表示,期望博覽館能收藏教會歷來出版的刊物及影音資訊,讓大眾認識教會的核心價值。

林指出香港最早的中文新聞刊物,是由傳教士於一八五三年出版的《遐邇貫珍》,內容包括西方資訊及部份教會消息。他說,香港傳播業的發展由基督徒始創,除著時代轉變,教會刊物一直以福傳、關心社會及世界、追求真理與公義為核心價值。

現代出版業五花八門,且競爭激烈,林瑞琪認為宗教刊物受眾以信徒為主,故少受到商業傳媒的影響,「教會刊物著重於能否展示教會所重視的價值和信息,若有偏離,容易受團體淘汰。」

培育青年 認識報業歷史

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馮應謙指出,將街市活化成新聞博覽館,有助承傳香港報業的歷史,提醒新聞自由的重要。

馮應謙稱,不少新聞從業員或修讀傳播的人憂慮香港的新聞自由受到威脅,「如早前記者到國內採訪遭暴力對待、修改公司法禁止外界查核董事資料的事件,已反映出新聞自由受威脅。」

他認為新聞博覽館可提供中學生通識教育學習;修讀新聞傳播的大專生亦可藉此了解昔日報業及媒體的運作,有助推動新聞自由。

必列啫士街街市面積約一萬平方呎,成為博覽館後,將保留原有的「包浩斯」建築特色,室內的屠宰房及主樓梯亦會被保留。「香港新聞博覽館」預計於二O一六年啟用。

另外,博覽館的所在位置別具歷史意義,可算是香港報業的發源地,香港早期十多家報社均在該區創辦;該區亦是辛亥革命早期發起之地,區內多處留有孫中山先生的昔日足跡。

「香港新聞教育基金」由香港報業公會及香港新聞行政人員協會推動成立,旨在提高香港新聞業水平和推動公眾媒體教育(高)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