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通識】信任

期數
3618
刊登日期
2013.06.21
主曆
主曆 2013 年 06 月 23 日

  本片適用於高中通識科以下單元:
     單元一:個人成長及人際關係
     單元二:今日香港
     單元四:全球化
 

美國芝加哥,十四歲的安妮過著幸福愉快的生活,父母兄長疼錫自己,同時成功入選排球校隊。她跟時下的青少年一樣,經常瀏覽上網,在網上聊天室結識了高中學生查理。安妮經常向對方傾訴心事,被他風趣幽默的談吐吸引,決定相約見面。見面當天,安妮發現查理一直以虛假的身份跟自己交往,事實上,他已屆中年。安妮大感失望,卻被查理的甜言蜜語蒙騙,跟隨對方到酒店,兩人最終發生性關係。

之後,安妮多次聯絡不上查理,她的好友擔心她被騙,遂向老師道出一切:原來其他州份亦發生逾千宗類似案件,查理亦非首次涉案,聯邦調查局著手調查⋯⋯

電影故事因著網上交友而展開,的確,隨著通訊科技發達,智能電話及電腦將第三代流動通訊整合,FacebookTwitter、新浪微博、Chat room等網上談天及交友的平台愈來愈普遍,根據香港政府的資料,截至二O一一年十二月底,第三代流動電話的用戶超過七百四十萬。至於Facebook的全球用戶數目,則超過五億人(資料來自Digital Buzz Blog),香港的用戶則有超過三百六十萬人(資料來自nickburcher.com)。然而,這些網上平台所載的資料,完全由使用者提供,內容往往真假難辨。因此,用家使用有關平台時,必須小心謹慎,切勿輕易相信他人。

MSNWhats appViber等電腦及智能手機的通訊平台或應用程式(apps)的出現和使用亦衍生一些問題:人們撰寫信息時,希望盡快將信息發送,往往以情感或表情符號(emotion)代替文字,即使撰寫文字,亦是「我手寫我口」,期望信息更加傳神,卻忽視了錯別字及運用書面語,有時甚至自行創作新的字詞,在朋輩間使用,這情況在青少年間非常普遍。這些溝通模式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必須加以平衡,否則容易削弱語文能力。

另一方面,隨著智能手機的發展及越趨普及,市民每當遇到或看見不公平、不公義的事情,喜歡立刻以手機拍下,並將之放上互聯網,例如Youtube,出現所謂「公民新聞」或「網民新聞」(citizen journalism)。市民化身成為記者,即時公布第一手資訊或新聞,讓社會大眾可以更快掌握實際情況,本來是一件好事,然而,有時候有關情況被濫用,演變成為宣洩個人情緒,包括偽造虛假新聞及網站,以破壞別人的聲譽進行報復,事情便會走向極端化,變成了「網上欺凌」,例如早前網上一則有關結婚賀禮價目表的留言,事主被網民聯手找出其真正的身份,群起攻擊及謾罵,掀起意想不到的風波。

社會大眾宜藉此機會反思及關注網站留言的影響力。


討論問題:

  1. 你相信互聯網上的資訊嗎?為甚麼?
  2. 你平均每星期花多少時間上網?
  3. 你上網的主要原因是甚麼?(可列出多於一項原因)
  4. 你曾否參與過網上群組或留言版討論?你覺得它們對社會帶來甚麼作用?
  5. 你對於「公民新聞」有甚麼看法?


參考資料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