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間】人像

期數
3618
刊登日期
2013.06.21
作者
楊志強
主曆
主曆 2013 年 06 月 23 日

人像又叫肖像,定要肖似。但何謂肖似?一輯照片拍成,主人公挑上的常沒幾張,甚至沒一張滿意,這不一定是拍得不好,而是不符合期許。這期許從何而來?人的修養和品味愈是一般,所謂美感或期許都不外來自流行影視常追尋的氣味。看大多數人滿意的玉照,和網上流行的所謂美女俊男,常千人一面。此無他,人十之八九都是時尚的奴隸。若要編織自家的婆媽故事,無不往影視橋段裡貼,何況造型?

「肖」是應物像形,那是造型藝術的根基技術,但技術不等於藝術。能畫甚麼像甚麼,想怎麼拍攝便能怎麼拍,並不等於你一定能畫得好和拍得好。有真未必有善,有善未必有美,但真是起點。不真的美善只會「離地」,只配給病態者自我陶醉、無病呻吟或醉生夢死,有點品味的藝術從業者都不屑為。但若稍為講究一點美善,你就不會滿意帶有片面性和直觀的真。任何照片中的人體都不免有所變形,要把影象寫進繪畫裡,許多細節定要修改。而現實中看人不穿衣服可大多不是賞心樂事,因為誰都要靠衣服修飾。歷史上的裸像名作都是完美人體,是畫者想像中的人體而不是真實人體。同理,人所挑中的自家影像必然也只是自我夢幻中的自己而與真實無關。每個時代和地域都有其審美風尚,背後必牽扯到在不同社會結構下不同人群心態可圈可點的變異。這是近代文化研究的熱門話題,若略有涉獵,看深一層,留意身邊的人們如何顧影自憐,定然會心一笑。

乘車坐船,周遭諸色人等的小動作難免攝入眼簾,你會發現近來智能手機彷彿代替了女士們昔日的隨身小鏡子。其中有些人還會在顯像屏前做各種表情有如攬鏡自照顧盼生輝,有時還拍下來,透過網絡傳出去。令人納罕,如此私密的動靜,如今怎會在大庭廣眾矚目皆是?也令人想起藝術史上常見的自畫像。歷代留下這類作品不少,但好的就沒幾幅。人為甚麼要請人畫像?為甚麼要寫自畫像?和時下之人為甚麼那麼喜歡自拍一樣,背後都有個相當複雜的心理因素。但自畫像是最難畫的。人既從來不會客觀如實地畫任何人或景物,定會有意無意地渲染上審視中的無聲評論和感情色彩,品味也必無所遁形。品評別人易,品評自己難。人最貴得體,得體是恰如其分。得體才會耐看,而人對世事的看法的得體,必扎根於對自家的看法得體。人說畢加索狂妄自大,但讀他各個時期留下的半點也不自我陶醉的自畫像,相信他是個相當平實的人。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