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回歸十六周年
(本報訊)香港主權回歸中國十六周年之際,有教會人士認為社會應透過普選和維護法治以恢復港人對一國兩制的信心;社會發展亦不應忽略貧苦大眾。
天主教正義和平委員會與天主教勞工事務委員會等多個基督徒團體定於七月一日在維園舉辦祈禱會,為香港民主發展祈禱;並會參與同日稍後由民間人權陣線舉辦的七一遊行。
本年七一遊行終點改為中環遮打道行人專用區,並舉行集會支持「佔領中環」。主辦者訴求包括立即普選,取消立法會功能組別,以及改善貧富懸殊和外判工等問題。
正委會執行秘書陳麗娜六月二十一日對本報說,香港應盡快落實普選行政長官和全體立法會議員,以解決目前的施政問題和挽回香港人對一國兩制的信心。
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六月二十日公布民調,顯示香港人對一國兩制的信心凈值急跌到零,這是香港回歸以來首次出現零凈值。
陳麗娜認為,市民對一國兩制信心減弱源於中央干預嚴重,如在行政長官選舉和國民教育議題上。她說目前的施政問題亦與欠缺民主選舉有關。
她強調「基督徒負起參與社會事務的使命,當中包括推動民主選舉」。
談到貧富懸殊問題,天主教徒社工學者鄭鈺鈿博士六月二十四日說,「市場化」的思維令貧富懸殊問題惡化。他指社會「不能過份依靠市場去分配資源」,須處理結構上的貧窮問題,讓勞動者得到合理回報。鄭氏本身是天主教勞工事務委員會委員。
他引述學者指出,市場經濟衍生「市場社會」,以市場化方式分配資源;這意識形態亦影響了香港社會。他認為當局應認真考慮怎樣善用豐厚財政儲備去回應貧窮問題。
對於有指要先集中處理經濟,再處理政制,鄭鈺鈿指不少事件已反映出公民社會經已成長,並準備好迎接普選。
佔領中環發起人戴耀廷六月二十一日稱,社會當捍衛法治以維護一國兩制,惟捍衛法治並不停留於有法必依,人民可以藉著公民抗命去維護公義,而佔領中環是其中一種表達方式。
基督徒法律學者戴耀廷說,維護法治有賴法官緊守崗位,以及社會尊重法治。他表示終審法院法官能夠堅守原則,但裁判法院一些案件裁判被指未必能尊重人權,情況令人擔心。
他說本年七一遊行並非「預演」佔領中環,而佔領中環運動已非只停留於爭取普選這目標,這運動一直為不同價值所豐富,包括尊重平等和人性尊嚴等。他說社會商討前途與發展應邁向多元,非由上而下,佔領中環運動正正體現此理念。(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