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足和感恩
在物質充裕、資本主義自由市場主導下的香港,作家阿濃本著其人文關懷精神,寫了《幸福窮日子》一書。透過新移民黃志芬一家四口的故事,道出在貧困下拮据的生活,但仍不失人性關懷及尊嚴,讀來很是感人!在負面猜疑情緒充斥的今天,很值得大家細讀。
事實上,阿濃並沒有美化貧窮。正如他在書中所言,貧窮絕非好東西,它可以影響前途,喪失志氣,使天才鬱鬱而終,使豪傑為五斗米而折腰。但是,它是否一無是處呢?倘若我們肯細心思索,貧窮其實也有其正面的意義:它可以鍛鍊人意志,亦可以激勵人奮發向上,使人學會為微小的東西而感恩!當我們整個文化媒體,也歌頌富裕的榮美、物質感官的奢華、及美食享樂時,阿濃像一位智者,叫我們在沉淪中甦醒過來!
很多時,貧窮感覺其實是從比較中得來!觀乎香港的中產,不也是常常感覺匱乏嗎?究其因由,源於他們接受的訊息,不是富商名流的揮霍,或介紹西九龍豪宅裝潢,就是奢華食欲旅遊之類的資訊,誰能免疫呢?同理,孩子周圍都是擁有iPad、iPhone的朋友,豈能免疫於貧乏的感覺?在這裡,父母的角色何其重要,就是循循善誘,向兒女解釋「想要」和「需要」的分別了!
內在的質璞產生知足情緒
知名的基督教神學家傅士德(Richard J.Foster)曾提及,內在的質璞(Simplicity)會帶來一項最為深遠的影響,那就是叫我們產生一種很奇妙的知足情緒。急於出人頭地的欲求會漸漸消失,迅速取而代之的,是一種淡薄名利的優美心態。倘若我們按著這個奇妙的「中心」而活,我們其他一切顧慮就會顯得不重要,以致消失。
保祿宗徒因為按著這「中心」而活,即使他在羅馬的牢獄中,依舊寫出:「我已學會了,在所處的環境中常常知足。」(斐理伯書四11)他繼而指出,無論飽飫、饑餓、富裕、貧乏,都是沒關係;因為「我賴加強我力量的那位,能應付一切。」(斐理伯書四13)他這樣說,就這樣活!我們其實無需做貪婪的囚犯,我們亦可選擇順從上主的引導,進入和平寧靜的生活,並與保祿宗徒一同說:「因為我們沒有帶甚麼到世界上,同樣也不能帶走甚麼, 只要我們有吃有穿,就當知足。」(弟茂德前書六7—8)
我們的文化,無論意識或是潛意識,都鼓勵我們要不斷擁有及競爭,或是積極為未來準備。這往往賠上了健康及幸福,忘掉了活在當下的重要。究竟如何平衡及取捨?效法保祿宗徒,學懂知足及感恩,似乎是當中的出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