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藝術的時光】化朽為奇
某年生日,朋友送了一份生日禮物給我,是一隻平平無奇的玻璃杯,暗忖:「嗯!沒啥特別。」殊不知內有乾坤,它不是一隻普通的玻璃杯,而是實而不華的「再生玻璃杯」,以循環再造玻璃磨成粉末,再加入特別原料混合以低溫燒製而成,既可解決廢棄玻璃處理的問題,又能成為生活實用品,一舉兩得。
在這個過度注重包裝及消費主義的年代,全球各大城市要面對最嚴峻的問題,就是如何處理棄置出來以萬噸計的廢物。單是香港每天要處理九千多公噸家居廢物,全部被送往堆填區,本港堆填區預計於兩年後便會飽和,廢物處理問題已是急如星火。那麼,我們必須在日常生活中實踐「4R」原則,包括「減少使用」(Reduce)、「重覆使用」(Reuse)、「循環使用」(Recycle)及「回收再用」(Recover)。
有否想過把廢物「化平凡為驚奇」?廢物雖然不是完美物料,但是創意的魔法卻可將廢物賦予美麗生命,起死回生。宣傳用的帆布橫額可以製成手袋、筆袋、環保袋、證件套等;破木塊、舊光碟在藝術家手裡化成繽紛馬賽克相架。最近,我的學生和同事齊心戮力搜集大量杯麵杯,把杯麵杯加以「天馬行空」創作成舞台布景板。
讀中學時,美術老師吩咐我們帶一個已用過的空膠樽,把膠樽「解剖」,左剪右割、上屈下伸,變成一隻比孔雀更要美的展翅雀鳥,還記得這隻膠樽鳥替我賺了很高分數,沾沾自喜,當然要把「她」炫耀一番。這隻膠樽鳥只屬於見驥一毛之作而已,哪裡稱得上大作?真的是大巫見小巫。看看這隻北極熊(圖),牠身上每一部份都是來自被人類拋棄的成份,有木材、膠樽、鋁罐等,把廢物升級再造,化腐朽為神奇。
原來一個玻璃瓶都可以成為一幅畫。本地一位藝術家太太竟想到把喝完的紅酒樽化為藝術品,圖畫不一定畫在畫紙上,可以搬在酒瓶上用塑膠彩一筆一筆點描。不過在酒瓶上畫上美麗圖畫似乎是有些難度,它不像畫布或畫紙在平面上任由畫筆「暢行無阻」,要克服弧度接觸面的張力。
環境造成破壞和污染,源於人的內心「污染」,自私和貪婪可摧毀天主所創造的一切。那麼,我們需要內心「淨化」、知福知足、珍惜資源、愛護自然。為環保藝術家來說,這世上沒有用不著的廢物,他們思想深邃,能以藝術手法把死物變成栩栩如生的藝術品。大家不妨反思一下消費責任,每添一物,每棄一物,都要先靜一靜、想一想手上的垃圾是否還有其他用途?假如大家都能這麼想,垃圾自然就會減少。
淺讀莊子《知北遊》其中名句:「若死生為徒,吾又何患,是其所美者為神奇,其所惡者為臭腐;臭腐復化為神奇,神奇復化為臭腐。」這是莊子對死生的看法,即「腐朽的死」與「神奇的生」相互變化及生生不息,後來比喻將廢物加以善用。
有人認為有很多事情不可能達成的,久而久之造成畏難,不想去做,只要咬緊牙關,勇於面對困境,轉變思維方式,腐朽也可能化為神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