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者之歌】談香港明愛成立六十周年——

期數
3620
刊登日期
2013.07.05
作者
閻德龍
主曆
主曆 2013 年 07 月 07 日

「貧窮」 可說是「無所不在,處處都在」,因此教會為滿全在世的使命,必須「選擇照顧貧窮」(option for the poor)。

香港明愛的前身是香港天主教福利會,六十年前才改稱為香港明愛,那時正是中國變天,難民擁到香港的高峰期。作為教區唯一的社會服務機構,明愛協助這些生活於貧困饑病的社群是責無旁貸的,當然首先是解決他們基本的生活需要,然後讓他們重拾人性尊嚴,再群策群力改善整體的生活質素。

經過六十年的奮鬥,現時明愛在五千三百名員工及逾萬名義工的努力下,藉二百七十五個服務單位,在全港一百四十多個地點服務巿民,每年的經常開支超過十五億元。

雖然明愛不少服務都得到政府的資助,但仍需要向參與計劃者或使用者收取費用,以彌補經費的不足。同時,明愛也賴各方的捐獻和籌款活動募集資金,以維持必須的服務質素。另外明愛也獲得公益金撥款,故此亦積極回應公益金的各項計劃。

無論如何,實在感激各界的支持,使明愛不需全面倚賴政府,才能在提供服務時有更大的彈性,開展更為適切社會需要的服務,讓教會的服務精神更能體現出來。

近年來,香港社會浮現出另一種貧窮現象,就是「關係貧窮」(Relational poverty)。這現象的形成,甚為複雜,它包括嚴重的人口老化、出生率奇低、離婚率卻節節上升,中港家庭的數目不斷增加,因著電子產品的廣泛應用,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也變得愈來愈疏離。這問題的影響既深遠且廣泛,實非一朝一夕所能解決。

藉六十周年之慶,我們亦需反思我們的服務,在「締造希望」的宗旨下,我們希望延續現有的服務,並加強服務之間的協調和合作。在開展服務上,我們準備讓大家意識到關係貧窮的嚴重性,並在這方面提供優質的服務,使受助者重拾自信,進而影響及幫助有同樣境況的人。

教宗方濟各在梵蒂岡接見全球明愛成員時強調,明愛的社會服務是教會不可或缺的一部份,它必須讓教會「愛」的價值,在人身上體現出來,所以明愛不只是服務大眾,而是藉著服務展示出天主的慈愛。讓我們一起同心合力消除關係貧窮帶來的惡果,創造一個和平友愛合乎上主聖意的新天新地吧!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