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的樂趣
閱讀帶給人樂趣,印刷版或電子版的書都可以帶來這份喜悅,關鍵在於閱讀者是否用心思量和判斷書刊的內容,以及明白作者的用詞、字裡行間的伏筆,從而促進各方交流意見及論辯。
例如閱讀《梵蒂岡電台》網站上載的教宗方濟各每天的彌撒講道,他常透過生活實例,指出教會需要度簡樸生活。他也經常不按講道辭即興發表言論,其幽默言詞叫讀者津津樂道。
日前香港七一的新聞成了國際注目的訊息,全球都在閱讀香港發生的事,對於幾十萬市民在颱風吹襲的酷熱天氣下,仍然冒著狂風暴雨堅持遊行,表達出對普選及改善民生的訴求,此舉受到不少人的稱許。不過,來自內地《環球時報》的評論,卻認為「七一遊行已經成為香港社會的新傳統節目之一」,更以「撒嬌」來形容港人的訴求。撒嬌含有幼稚、被寵壞之意,該評論非常不尊重香港市民,貶低港人這份爭取普選的決心。
事實上,香港的市民是在忍無可忍下,挺起胸膛冒雨遊行的。
遊行是表達言論自由的方式之一,而出版書刊是另一種的表達方式。七月下旬香港書展將至,屆時自有各方作者為港人推介他們對當前局勢、民主民生、文化等狀況的新書,這又自成另一類表達言論自由的方式。
閱讀的樂趣,在於思考、分析及判斷。最近一則報導,謂近年公立圖書館的借書率下降了,然而圖書館的開支卻不斷增加。
從觀察所得,公共圖書館內的親子、兒童讀物、愛情小說、烹飪、旅遊、健美等消閑書籍深受歡迎,至於管理、金融投資類別亦讀者眾多;惟嚴肅論述和思考的書刊卻鮮有人借閱。此等消閑逸趣的閱讀層次,對整體文化的提昇,還需要更大努力。
今天使用互聯網、電子書日益普及。可惜,圖書館的使用者多數不知道電子書的使用方法,錯失了擴闊閱讀領域的機會。而圖書館內的佛學、命理相學書籍包羅萬有;探討基督宗教的書亦不少,不過大多來自基督教出版社。其實,天主教會每年不乏新書──靈修生活、生命教育、倫理、教理等書籍的出版,惜未見於圖書館內,也許教會需要更加主動向圖書館推介天主教的書籍,包括中英文及其他語文的書籍,讓不同族裔的市民都可以接觸屬靈的讀物。
教會有團體推廣文字福傳,圖書館是一個可以接觸教外人士的領域,也許可以考慮在這方面擴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