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學生必修中史科?
(本報訊)有教育工作者建議學校重設初中中國歷史科,幫助青年反思國民身分及建立批判思考,但須避免中史科只偏重於提供國民教育。
對於近年學界建議重設初中中史科,天主教教育事務處宗教及道德教育課程發展中心陳乃國博士說,他贊成中學提供中國歷史及世界歷史教育,例如在初中提供中史必修科,事實上,中史科亦能夠幫助青年建立身分認同,但應避免變為「工具」。
陳乃國:歷史講求平衡
有指香港應做好中史科以培養青年公民身分,陳乃國六月二十一日對本報說,歷史教育能夠提高社會的向心力,不少具備多元文化的國家亦借此凝聚社會,但若要求中史科負起國民教育幅度,或每間學校亦須採用同樣的課程,便須謹慎安排內容。他說早前擱置的德育與國民教育科之自然國情近代史部份亦有過爭議。
「以往中史科並非明文規定為初中必修,而是一般學校都會開設⋯⋯近年學校希望讓初中科目配合新高中科目,故此把綜合人文等科目代替中史。」他說。
曾在大學接受歷史學訓練的他說,中史科應講求平衡,既著重證據和批判思考,也不過份批判:「歷史學者錢穆強調中國人研讀中國歷史應帶著溫情與敬意,不宜輕率批判。」
有立法會議員七月三日在會上建議,初中須設立獨立及必修的中史科,教育局局長吳克儉回應稱,只有一成二的主流課程中學沒有開設獨立中史科,他不認同只有順序教授王朝歷史,才能建構國民身分認同;至於報考中史人數下跌,與初中是否設置獨立中史科無明顯關係。
黃家樑:認識史實培養責任感
恩主教書院中史科教師黃家樑六月二十一日說,學界不少人認同初中生必修中史科,由教育局擬定中央課程供學校採用。
對於高中中史科少人報讀,退修比率也是眾科目中最高,這位資深中史科及通識科教師說,好些學生初中沒有修讀中史科以致不認識此科,其次是部份學生選科偏向功利,令中史成為次選。本年中學文憑考試中史科報考人數只有七千四百多人,比去年減少一千人。
談到改善高中中史科,他說學生難於兩年半內掌握比舊制會考艱深、貼近高考的新課程,建議刪削課程內容。
「身分認同來自對文化、土地,以及對政權的認同,但回歸後,香港人對文化和土地的認知淡了,這亦間接令本土意識加強。」他說中史科幫助青年認識自身文化和歷史,培養他們對社會的責任感。
汪嘉希:反思中國人香港人身分
中文大學歷史系學生汪嘉希六月二十一日說,歷史科能夠帶出不同的歷史觀點,培養學生建立自己的史觀和批判思考,他建議初中生必修中國歷史科,並繼續讓高中生選修。
初中和高中均修讀中國歷史科的他說,大學歷史學訓練著重培養史觀,中學中史科亦能具備這幅度,他亦肯定背誦對學習的重要,稱中史能夠訓練學生記誦。
「中史可幫助青年建立中國人身分認同,雖然談到香港的內容不多,但仍同時幫助學生反思中國人與香港人這兩重身分。」他說。(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