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間】格法
人有氣味。昔人說「掩鼻人間腐惡場」,何謂「腐惡」?有心人都可捉可摸。離開出自血肉之軀的行為的體認來說靈魂只屬玄談,說文字和藝術是靈魂的出口,前提是作者的靈魂可供觀照,能令人有所觸感。這雖不一定可用文字界說,但人人都不陌生。古人常把這無可名狀的東西叫做「格法」或「法度」。巴赫、莫扎特及貝多芬的樂句都各有格法,隨便挑出一段,一聽便可分辨,甚至連至親和師徒都常涇渭分明,卻不排除內在藕斷絲連。老巴赫和他的兒子們,莫扎特父子都是這樣。約瑟夫.海頓有個弟弟米切爾.海頓在薩爾斯堡大主教宮廷當樂長(莫扎特父子的領班),兩人當時都鼎鼎大名,後來弟弟聲名日淡,作品常被誤當哥哥手筆,但仔細聽,這兩兄弟在音樂上的習慣動作甚至口頭禪都大不相同。貝多芬當過老海頓的學生,卻和乃師無半點親近,倒有不少樂句令人疑心,莫扎特在他心中總是陰魂不散。師承有時不如私淑,古來都說心摹手追,發自內心的激賞,常比添列門牆更入心入肺⋯⋯每種文化都有標竿式人物。在中國,北宋的山水畫宗師荊(浩)、關(仝)、董(源)、巨(然),其筆墨竟成文人畫的千秋典範,元四家、明四家和清初四王都在箇中翻筋斗。至於書法,二王和唐初四家一直是帖學的不二法門,學生從哪一家入手,幾乎決定了終身氣味。書畫自有其法度,這和古典樂一樣,據說近代成氣候的大演奏家的師承系譜都可追溯到貝多芬他們那個黃金時代。所有藝術門道,都講師承和格法,後學一出手,懂行者便心中有數。
有師承便必有格法的傳遞。許多書說這做成陳陳相因。也許吧,但技巧和學養品味一成為可視可聽可捉摸的東西,便定有程式化的傾向。誰都有格法,由畢加索到任何一位最不入流的畫者都各有自家的格法,你不可能離開老師的格法去學他的東西。格法既不可避免,問題便只在優劣。好格法當然也會僵化,笨學生跳不出老師套路,但爛船還有三斤釘,即使板結還有點看頭聽頭,不至濫竽充數。好學生定會打破老師的格法,但總是先肖似了,再出盡氣力把它摔掉。像老師沒甚麼不好,問題只在老師是否值得學生像他。彌撒有進堂詠,此詠一唱,整套彌撒曲便定了基調。在任何領域要登堂入室,開手式和選對師門最重要,這進堂詠你會怎麼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