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愛關注新高中學制調查
(本報訊)「明愛關注新高中學制青年小組」一項有關中學文憑試的調查顯示,八成七受訪學生指校本評核給他們做成「很大壓力」,小組建議考評局取消與學科知識無關的校本評核。
香港中學文憑試已於七月十五日放榜,由經歷首屆中學文憑試及現正就讀高中的學生組成的「明愛關注新高中學制青年小組」於本年四月至六月,訪問了十五間中學共一千四百五十名中五生,了解他們在新高中學制下,對校本評核、應用學習、考試制度及通識教育科等方面的意見。
小組於於七月十日放榜前舉行記者會公佈調查結果,發現逾六成二受訪者認為校本評核未能幫助鞏固學科知識;八成七人表示校本評核帶來「很大壓力」;六成六人認為校本評核的功課太多。
應用學習科方面,只有半數受訪者的學校設有該科,三成三人同意學校學辦應用學習科,近六成學生則期望有關課程可獲大專認可及豁免相關選修科目。
對於中學文憑試必修科之一的通識科,七成八學生認為應延長通識科的考試時間;六成三學生不信服通識科的考核準則。
記者會上,青年代表、中四生歐陽兆鋒說:「教師不會表示哪一份功課會作校本評核,令做功課時也懷著考試的心情應付,好像每天都在考試,壓力很大。」
現為大學一年級生的程朗是首屆中學文憑試考生,他以中文科校本評核為例,考評局只要求一份閱讀報告的分數,但學校卻要他在兩年內完成二十份報告。
明愛社工彭智聰指出,半數受訪學生的學校不設應用學習科,顯示應用學習科的認受性低,「學生即使有興趣,但校方沒有提供幫助,讓學生發揮潛能,這未能回應考評局為培養學生的共通能力,而鼓勵學校設應用學習科。」
青年小組建議,考評局應取消與學科知識無關的校本評核;在其他必修科引入一卷兩制,讓學生選擇題目的深淺程度,得以更有信心應考;延長通識科的考試時間十五至三十分鐘,評核試卷常設第三名閱卷員,以及在長題目標示參考字數;應用學習科應獲大專認可及豁免相關選修科,以提升課程的認受程度。
另一方面,本港一些總鐸區於放榜前夕的週末和主日,為考生舉行祈禱會,陪伴考生一起面對放榜前的心情。(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