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間】倒空和內化
多年前學聖依納爵神橾,老師說:「你凡事都愛打個問號,作為學者我喜歡;但作為神父我不喜歡,因為你是在想事而不是在祈禱。」他教我先把自己倒空,找個僻靜去處定下心來,然後甚麼也不想,讓思緒片斷像錄影帶過帶般在腦海浮沉,不管是好是歹,該哭便哭,想笑便笑,如是者到這些碎片都播放完了,你便會知道自己是個甚麼人,在找甚麼,到了這境地,你就有話和天主說了。
我從小愛發獃,經他一說,此後多年,便把發獃當成每天少不了的一環。幸虧我不用上班,每天將醒未醒時,便讓自己腦袋一片空茫,慢慢地,新事舊事尤其是眼前得面對的事都在腦中盤旋,若我真的不知該如何是好,我會對冥冥中照看著我的那一位說:瞧,到這田地,你說該怎麼樣?積許多年的經驗,我不必急著想出甚麼來。在無盡的迷茫裡,思緒的碎片自會無意間拼湊成形,若有神助。我的畫和文字,都是這樣誕生的。
多年沒見老師,不知我做的對也不對,但我感激他給我上的課,令我懂了許多。這些年為了解惑,我不住在讀,愈讀便愈知道,從古到今,人在思辯研究翻了許多筋斗,無論多嚴格的思想體系,總得內化成用概念無法說清的情懷,到這境地,理念上的理解才內化成自發的思緒和行為。有道人的身體是神的殿宇,但要當得起,得先清空自己,新的我才能進來。發獃也許在許多人眼裡是呆瓜所為,但你得先變作這麼一個遠離世俗成見和考量的呆瓜,才有可能讓你從被現世習慣的庸俗語境和企圖心裡解放出來,直接感應到世事和人生的本來面目,茅塞頓開。
宗教和藝術有相近處,是因為兩者處理的都是心靈的真實。理性走到盡頭,便得走向內省之道。貝多芬寫了充滿理性精神的《英雄》、《命運》和《合唱》之後,辭世之作是六首弦樂四重奏,最令人動容的是去世前一年寫成的C小調十四號(編號133)首段的賦格曲,四個聲部的四條旋律在交織糾纏,令人想起老巴赫,卻比老巴赫更深沉也更豁達。老貝說這是他最好的作品,一年後舒伯特臨終時,要朋友給他演奏的也是此曲。誰都說不清作者到底在說甚麼,但若你是性情中人,很難不被觸動和百聽不厭,也很容易體驗到,人生在終極的意義上說是怎麼一個味道?李叔同圓寂時說「悲欣交集」,何解?聽老貝此曲,便得其一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