誠意交談的態度

期數
3624
刊登日期
2013.08.02
主曆
主曆 2013 年 08 月 04 日

香港教區於七月二十八日的《公教報》刊登了題為「具誠意的交談,有承擔的行動」的有關普選及公民抗命的緊急呼籲。

教區肯定歷任教宗及教會社會訓導均大力支持、維護的民主價值,指出公民抗命在某些情況下可以是有效工具,能讓持不同意見且缺乏交談的雙方集中注意力於議題上。

政見各不同,論政時難免出現主觀的、對抗的爭辯。最常見到的是,某一方所認同的意見對方偏持反對,緊張的爭論便立即出現,這時,正正需要對話的空間。

交談對話的原意不是為了對抗和爭議,是為了了解對方的立場,讓彼此好好聆聽相反的意見,在不加諸批評下,嘗試了解不同看法背後的原因。也許這並不是惟一解決分歧的方法,但它確能加深彼此了解,讓雙方洞悉分歧見解的根源起因。

交談的大前題是需要雙方懷著誠意、要彼此尊重。

很少人善於交談,這導致人們在很多問題上,包括政治、宗教、種族根源及國家利益等等,於討論過程中常常出現緊張狀態。再者,我們的社會也很少教導年輕人對話的藝術。學校大多數教導他們的,是如何表達個人的看法,並輔以學術知識及邏輯方法,充實他們闡釋意見的信心,裝備他們能徹底的表達己見。無容置疑,這是必須的技巧,惟從解決個人及公眾衝突方面卻未見好處。如此教導,只會讓聆聽的目的集中於如何反駁並爭論相反意見,而不是透過聆聽去理解別人的憂慮、成見或渴求。

交談不同於辯論,它講求精確聆聽技巧的同時,亦需要我們對那些持相反觀點的人予以尊重。對話亦帶來不同於辯論或爭議的後果,縱使透過交談,問題可能仍未能解決,但對話並不是純粹對抗,而是可揭示出更多幕後動機,讓雙方看清爭議背後的原因。

香港教區的呼籲文指出,不聆聽、抹掉甚至貶低公民的聲音意見,是促使公民發動「佔領中環」行動的原因。只有透過細心及尊重的聆聽,交談才能達到對話的最高層次。當一個政府如一幅石牆般,對於人民的反對聲音只給予重覆且沒有誠意的回應,儘管人們的立論理據如何有力,這也絕不算是尊重的聆聽或回應,不是具誠意的交談。

也許,我們要在教育早期的階段,教導學生著重誠意交談的技巧,以便有助於以後展開政治的對話。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