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筆容辭】在高官問題外,重思東北發展

期數
3624
刊登日期
2013.08.02
作者
集 思
主曆
主曆 2013 年 08 月 04 日

近日由於發展局局長陳茂波涉嫌在新界東北發展區內囤地,社會討論轉移去局長的誠信和政府高官的利益申報問題,但回歸政府就「新界東北新發展區規劃及工程研究」的結果,當中所謂終極方案包括:一、採取加強版「傳統新市鎮發展模式」;二、增加公屋數量及「港人港地」私樓;三、暫停三區中的坪輋/打鼓嶺規劃…等等。

政府一直強調這是「香港人的新市鎮」,並將會成為主要的房屋供應來源,因此事在必行,但當我們細心了解計劃內容,其實也是延續了政府清拆菜園村的處事方法:對地主有利,但卻令居於發展區的非原居民受害。而所謂增加房屋供應,其實只需一個粉嶺高爾夫球場的面積,都可處理所有房屋需要了。

所謂加強版「傳統新市鎮發展模式」,若地產商或私人業主持有的土地位於規劃用途中定為私人房屋發展,只要土地面積大於四千平方米便可向政府申請原址換地,補地價後便可自行興建住宅。即是只容許大地主(即大地產商)原址換地參與發展,而發展亦會避開原居民村,那些小業主及小地主卻必須搬走,亦只能獲一般賠償。大地產商在九O年代開始大量囤積農地,而由於歷史因素,大面積土地都是由原居民以家族式集體持有,結果就令幾代人以農村為家的非原居民被迫遷走,大地產商和原居民大地主就可一起共享發展利益。

我們認同增建公屋有助解決基層住屋需要,但在偏遠地區建公屋,根本就是「斷錯症、落錯藥」,市區劏房的出現,正反映基層工作地區必須和住家距離就近。因此,過去大半年來,民間提出很多反建議,譬如政府為何不先利用數以千公頃空置的已規劃政府土地來增加房屋供應,以及為何不選擇收回剛好到期的香港哥爾夫球會粉嶺哥爾夫球場呢(整個東北發展的公私營房屋佔地只約一百公頃,但高球場佔地卻已是一百七十公頃)?凡此建議都不須動用公帑,為何卻要迫遷現時的村民?

在剛過去一次啟德「港人港地」招標中,中資公司中海外以高價投得,可以預見落成後都只是豪宅,這根本不能有助壓抑炒賣。

三區村民數十年來辛勤耕作,為城市居民供應糧食,土地是他們維生的依靠,若果沒有了土地,數以千計家庭就會失去生活所依。《新事通諭》告訴我們「一個人的血汗和勞力所結出的果實,若由別人去享受,那是公道的嗎?」(#8)如今,新界鄉郊由於政府的漠視,淪為炒賣土地樂園;作為基督徒,應和村民一起建設尊重生命、生態及人際關係的家園,並推動城鄉共存共生,令香港踏上永續發展的正軌。

 

天主教正義和平委員會 www.hkjp.org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