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艾與甘蜜】末世的危機
生活於一個有太多不明朗因素和煩惱的世代,我們除了感到沮喪、無奈之外,只能咬緊牙關,腳踏實地,盡力而為。我們的要求並不高,只希望找到一份安穩的工作,有點儲蓄和保障,建設一個家,讓下一代能健康地成長,因而從中獲取一點心靈的安慰,這樣的計劃不合理嗎? 這樣的希望太高嗎?讀著今主日的讀經,怎不教人驚愕、灰心和無所適從?《訓道篇》給人的印象,似乎是在提倡一種虛無主義:「人以智慧、學問和才幹,勞作得來的,卻要留給那未曾勞作的人作為產業,這也是空虛和大不幸。」(訓二21)果真如此,我們怎能教導下一代要勤奮向學?做好做壞還有甚麼分別?
其實細心反省,訓道者的話的確有它的真理。多少人有各式各樣的計劃,到頭來還不是一樣落空?常見大富人家,為爭奪家產而對簿公堂,得了到底又可擁有多久?失了難道又真的朝不保夕?又見幾乎所有的父母都望子成龍,成了龍父母就能一生無憾、成了蟲就一定不懂孝悌友恭?不是不須伸張正義或教育子女,而是須先明白甚麼是大前提、甚麼只是副產品?與孩子們比賽,重要的是學習到人生意義,輸贏與過程孰重?過程原來才是目標,輸贏只是枝葉。與家人討論敏感性的話題,誰對誰錯即使重要,但更重要的相信是彼此仍舊能相愛互助。人的許多悲苦和煩惱,往往因為把本末倒置了。人的任何抱負和憧憬,若不能與天主的計劃相脗合,到最後一定是虛空中的虛空。花鳥魚蟲沒有煩惱,因為它們一定會照天主的聖意存有,人卻不然。訓道者因此最後說:「你應敬畏天主,遵守祂的誡命,因為這是衆人的義務。」(訓十二13)
《訓道篇》表達的與其說是虛無主義,其實是一種危機感,與《哥羅森人書》所指出的並無不同,是我們的終極關懷:「你們該思念天上的事,不該思念地上的事,因為你們已經死了,你們的生命,已與基督一同藏在天主內;當基督,我們的生命顯現時,那時,你們也要與他一同出現在光榮之中。」(哥三2—4)保祿並不是要我們離棄此世,或輕視世物,而是教我們不要被它們遮蔽視野,混淆心志。舉例說:天時暑熱,能跳入清涼的海水中暢泳,是何等賞心樂事,但我們不需要擁有大海,也不應只思念暢泳。我們所信、所追逐的,最終是甚麼?
要理解今日的福音誦讀,我們必須先明白,當時耶穌正步向耶路撒冷,前往接受祂即將面對的苦難,再沒有其他的關注能比這奧跡更迫切和重要了。世間的財富,一切屬世的權威,相對而言都只是浮光掠影。田地出產豐富有何罪?駱駝、樹木、蛇蟲等物皆為生存而儲備,儲備或計劃將來也是自然不過的事。然而,有了儲備並非表示可以高枕無憂,人的任何計劃,最終仍須信靠天主。耶穌譴責的,是人關懷了此世,卻忘懷了天主;耶穌要求的,是我們更深入的認識到人的終向,不以偶爾在問題中獲得答案而沾沾自喜,卻要在獲得保證時仍有勇氣質詢自己:「糊塗人哪!今夜就要索回你的靈魂,你所備置的,將歸誰呢?那為自己厚積財產而不在天主前致富的,也是如此。」(路十二20—21)
今主日的讀經巧合地都提到生命的終結。這也不是單指一個人肉體的垮塌,而是在任何地點、任何時刻,都可能出現的一種末世危機,人要為他一己的得失交賬。
若有人在他生命中擁有很多,但這些擁有,一朝從他手中被奪走,剩下的他將會是怎樣的一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