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通識】高達神曲
※ 本片適用於高中通識科以下單元:
單元二:今日香港
單元四:全球化
影片展示了現代都市急速多變與併貼的風格,法籍導演尚盧高達借用但丁的著作《神曲》(The Divine Comedy),將影片分為地獄、煉獄和天堂三個國度。
地獄篇由不同的影像併貼而成,有黑白和彩色的相片,有些來自新聞或其他電影片段,內容皆環繞戰爭及其帶來之禍害:昔日印第安土著、三K黨、納粹等暴行,投下原子彈、美伊戰事、屍橫遍野、流離失所、飢荒等景像。這節只有簡短的旁白,富詩意;音樂節奏隨著影像而改變,卻極具震撼,深深感受到導演痛恨戰爭,高呼反戰。其中一句旁白更仿如當頭棒喝:「求您寬恕我們的罪過,如同我們寬恕別人一樣。」各種生靈塗炭的事件還不是由人類引發而起!
煉獄篇佔去整齣影片四份之三時間,以現今的薩拉熱窩作背景,街道樓房滿目瘡痍,這城市過去飽受戰火洗禮,確實像人間煉獄。現在,薩市陸續開始各項重建工程,將痛苦與罪疚結合,回復往昔,開拓未來。透過多位人物出席文學會議,彼此討論波斯尼亞戰事、以色列與巴勒斯坦的衝突、英勇與正義、生與死的問題,藉此讓觀眾反思。導演高達更粉墨登場,跟學生討論文本與影像,有關論點值得細味。
天堂篇則是截然不同的景貌:小橋流水、風光如畫,青年男女充滿歡笑,再襯以和諧的音樂,劇中人物之前所面對的煩惱困惑一掃而空,象徵人生充滿希望。然而,導演故意留下一個開放式結局,箇中孰真孰假則由觀眾自行判斷。
影片從宏觀的角度出發,事實上,若微觀地從本土出發,將香港社會的政治及時事議題,置於其中,亦無不可:六四事件及堅持平反、勞工階層被剝削、地產霸權、警民衝突、公民抗命、爭取普選等等,最終指向自由、平等、民主、公義、和諧的社會(天堂)。
對香港的觀眾來說,法籍導演尚盧高達(Jean-Luc Godard)的名字可能較為陌生,他早在五十年代末,已擔任影評人及著名雜誌《電影筆記》(Cahier du cinema)的主編。之後,法國影壇出現「新浪潮時代」:不論在美學、鏡頭運用、剪接、燈光各方面,跟以往傳統的表現手法有顯著分別,由於資金有限,故喜歡採用實地街景,使影片充滿動感、現實主義和自我醒覺的氣息。法國新浪潮的猛將,除了高達,還有杜魯福、查布洛、伊力盧馬及積葵利維特。
本片榮獲二OO四年度國際影評人聯盟全年最佳影片大獎。
討論問題:
- 你心目中的地獄、煉獄和天堂是甚麼模樣?
- 你滿意目前過著的生活嗎?為甚麼?
- 你認為現時香港社會的氣氛如何?為甚麼?
- 你認為怎樣的社會才稱得上是「理想社會」?為甚麼?
- 你認為個人的力量,能否改變社會狀況?為甚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