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友戲有益】私房菜
何偉龍在話劇圈很資深:八十年代創辦灣仔劇團,九十年代轉任香港話劇團助理藝術總監。我在廿一世紀初參與該團公司化時,見證他轉任駐團導演、失意、離開。近年再創辦「團劇團」。《私房菜》多年前已首次看過他執導的黑盒實驗劇,當時是香港話劇團演員演自己的故事。只記得每名演員一邊在真灶頭弄著有香味的真菜式,一邊演出一個自己親身經歷和家人至親一段矛盾衝突而終於溫馨結局的故事。詳細內容已盡忘掉:可能太生活化吧。
今回何偉龍是舊瓶新酒再導此劇,演員是一班新秀:團劇團一年制戲劇證書課程畢業生們,演一堆他們自己的新故事,不過仍用那灶頭煮食的場景而已。今次分兩場戲來演,一小時半的《爸爸篇》演過了,休息半小時,再演一小時半的《媽媽篇》。全部男女演員演足全套。《爸爸篇》以一雙雙父子父女為主角,部份女配角演戲份較少的媽媽。到了《媽媽篇》, 輪到這些上半場的配角演主角的母女們,男的或演一雙雙母子的要角兒子,或今回演配角爸爸。每段故事的情節,都是上下兩代溝通的問題,彼此對對方的價值觀質疑:做父母的望子女成龍鳳,責備子女不上進、不務正業、亂花錢,轉工頻⋯⋯之餘,又關懷地弄好菜式給子女進食,代清信用卡數等等。共通點是做子女的都抱有同一熱愛戲劇的志願,堅持要選擇戲劇作為終身職業,在一輪爭辯衝突之後,終於得到父母諒解與支持,達成願望。有些是隔代的祖孫情,也有一兩段樹欲靜而風不息:下一代達成志願時,上一代已離世而見不到了!
因為情節相近,而刻意用非線性表達:各段故事重疊進行,所以看完我已說不出一個個完整的故事,只記得大概而每段都溫馨感人。例如《爸爸篇》開頭是中國式傳統喪禮:寡母與另一位姨姨跟在「孝女」身後撒著紙錢、孝女捧住父親「車頭相片」木無表情走著,後面的姨姨不停叫她哭幾聲而她一直哭不出。演亡父的演員帶笑旁觀,忽然又背上生出蝴蝶翅膀。到穿插了很多段其他故事,才回到開頭這一言不發的孝女獨白懷念父親、看到他靈前蝴蝶才覺得他仍在!又有另一段:孫子生日,如常夜歸,相依為命的爺爺取出生日蛋糕,卻不是他喜歡的味道而遭孫子鄙棄,更罵爺爺買蛋糕是「攞嚟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