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友戲有益】特府舞台春秋
演員 /明星有兩種,一種是演甚麼角色就活像甚麼人,另一種是演甚麼角色都只是演回自己一副老樣子。看了特區政府(特府)十多年來在香港政治舞台上演出,感慨良多!
回歸前殖民地政府時代,英國外交部派專業外交官員來當港督。回歸後一國兩制港人治港,沒有由北京派的特首,而由受詬病為小圈子的選委會選出,先嘗試商人治港,我在另報專欄說過:成功商人專務所長營商賺錢,肯當特首的不是欠北京恩的失敗商人,就是未成功過的富商後代。再推出個所謂問責制,卻又不是英國那種:大選勝出的執政黨組織內閣,政黨的部長(要問責可以被轟下台),由部門的公務員在次官統領下支援他。特府只抄了公務員統領叫常秘,問責司局長卻是特首任命,多有商人背景。
商人和公職,本質上有矛盾:商人習慣了看到有獲利的機會一定不放過。正如粵劇老倌上台演話劇,也可能習慣使然,用演大戲時念白的腔調去說對白和大動作做手,而令觀眾覺得很不自然(粵劇背景的關德興演黃飛鴻電影就如是)。於是我們有位銀行界出身的財爺,因為在加汽車稅前「利用內幕消息偷步買車」,而面對濫用公職謀取私利的指責而問責下台。今日回看:他省下的稅款差額有多少?他怎會是貪這小利?只是他改不了那商家「有著數別放過」的直覺「本能反應」而已!
然後同是財爺出身、因頭兩把交椅先後辭職而做到特首,這次是公務員背景,可惜是很特殊的「守財奴」背景,再找過同姓兼同性格(守財奴)的做財爺,就一味庫房盈餘滿溢,長遠政策欠奉,這是眼界有限!把問題(貧富差距、樓價飆升、垃圾爆棚)留給下手,更臨尾落得個貪小便宜的惡名!
現屆呢?特色是死不認錯不承擔責任、以詭辯求混過!「問責」成了大笑話!在競選時指責對手「不是僭建而是誠信問題:因為你說沒僭建是說謊」,自己當時明知家中一樣有僭建,當選後被揭發,一句「競選時我沒說過我沒有僭建」,就沒有誠信問題了!商家局長買地謀利又是改不了習慣,但接掌東北發展時分明知道擁有農地的利益衝突,被揭發時一句「我和太太子女沒擁有、太太賣給其家人」,另一句答「控股公司屬於太太及家人」(少了「其」字 ),「兒子」叫「家人」就不是說謊了!如此問責作風,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