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者之歌】司鐸路上的逾越
我感覺做神父是蠻有滿足感和快樂的,因為能夠有教區神父團體、堂區的牧職團隊與牧民議會的幹事團,和融洽的教友團體所支援,合力推動信友之間的彼此關懷,與大家一起服務社區,傳揚福音。回想差不多三十年的鐸職生活,也經歷過一些考驗或不愉快的時刻。怎麼辦呢?
第一步是休息、初步祈禱、安靜。祈禱能讓人安靜下來,平伏情緒,先看清自己,了解自己,更深入了解別人,解讀大局,聆聽天主。但在困難中祈禱的第一前題,先要有充足的睡眠與休息;若睡得不好,不能清晰地思考。然而,這休息與祈禱,只是為在煙雨迷濛中,能有初步清晰,辨別自己的方位與期望。
第二步是反思與交談。先要透過自己的反省及與人交談,明白自己的個性,別人的性格,事情的癥結。有時需要教友的提點、朋友的輔導、鐸職兄弟的交流分享、輔導員的心理輔導、牧民團隊的牧民磋商、或神師的靈修指導,為幫助澄清和認識自己,和自己的目標。鐸職兄弟的交流,包括各種司鐸聚會:既能聆聽教會的觀點,「行家」的新觀點,又能給予一個神父之家的感覺,找到愛與關心,情緒的平衡與支援;也包括一些個別好友的層面,能協助了解自己、接納自己、召叫自己向前、指出自己的盲點,亦可提議一些方案、分享一些新思維。
因為本人是神父,我若要找一位資深的同行者或「過來人」,傾向找一位神父或修女,因為修道人有特殊處境、生活方式、身份、與工作;在神父前自己可暢所欲言,又知道更容易被完全了解和接納。若事情能被處理便很好,若涉及更深遠之問題,下一步就是請教對有關方面或範圍更熟悉之專門人士。例如若有關青年事務,我總會找一些青年人或青年牧民工作者,去探討有關事項。
再下一步就是從諮詢過程中明白人性的局限。在這問題中,我的限度是甚麼?我所無法了解、或沒有能力做、或不願意付出或放下的是甚麼?別人的限度、困難、或不願意合作或寬恕的又是甚麼?整件事情的危和機在哪裡?我對整個局勢有甚麼期盼?天主的旨意又是甚麼呢?然後把上述種種問題,帶到天主面前,不再是空泛地祈禱,而是具體清晰地知道人所不能成就的重點,就為這些要點,哀求天主。
在祈禱中,首先肯定天主的絕對忠信與無限之慈愛,但是自己也要願意改變自己,就是看清楚天國與福音之路,願意悔改與皈依,更新和跨越自己,信從福音,跟隨基督,重新調校前路的方向,訂定新的計劃,嘗試應用新的技能與處事方式。所以,很多時需要長時間的靜默祈禱,用聖經祈禱,和做修和聖事,以造就自己的悔改更新。這樣的祈禱,不是一次能「攪掂」,卻更需要每天重複,直至有內心的轉化,好能揣摩天主的旨意,並願意承行;並且願意學習新的待人接物之態度和技巧,彼此溝通,建立每日一起工作或生活的共同願景與平台;然後再尋找智者的協助去閱讀大局,直至自己既能得著生活之目標與意義,亦能符合別人和實際環境,並有清晰的方向與計劃,便能喜悅地重新上路。
經歷這些年頭,我相信天主能從任何災殃中,帶來貼身的祝福。我把希望建基於天主的慈悲、上智與大能,及祂對我們的祝願與計劃。基督時時刻刻對我們永不放棄之愛,驅使我愛主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