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祿、佔中、拒共
剛參加了由李子忠帶領、由盧伯榮神父為神師的聖保祿傳教旅程朝聖團。整個行程總共十六天,馬不停蹄,在羅馬時期遺留下來的一些廢墟當中,也在每天彌撒、玫瑰經、三鐘經,和在每地閱讀的保祿書信當中,尋找保祿宗徒的足跡。途中,我寫下了一些筆記;這裡記載其中幾個重點。整個旅程,最給我留下強烈信仰觸動的地方有三點:
福音跨出猶太傳統疆界
第一個地點是位於土耳其東南部、離地中海僅二十五公里、在羅馬帝國的城市中僅次於羅馬和亞歷山大里亞的安提約基雅。這是保祿三次傳教旅程的起點和終點,是早期教會接觸外邦人最多的地方,也是門徒最先被稱為「基督徒」的地方。最重要的是,這是早期教會「安提約基雅事件」發生的地方。
聖經記載,在保祿第一次傳教旅程之後,有些猶太省來的弟兄堅持說:「若你們不按梅瑟的慣例行割損,不能得救。」(宗十五1)我們知道,為了這事教會內起了爭抝。這是以猶太人信徒為主幹的早期教會向外發展、吸納非猶太信徒所引發的一次重要爭抝。它牽涉一個基本問題:猶太人是經由舊約,接受新約,但是,完全沒有舊約傳統的外邦人,是否也必須經這途徑,先接受猶太舊約的律法,包括割損禮的律法,才能成為基督徒?當時,保祿和巴爾納伯被派往耶路撒冷向宗徒請示,而宗徒們在經過討論後決定:「不要再加給由外邦歸依天主的人的煩難⋯⋯只要他們戒避偶像玷污和奸淫、戒食窒死之物和血⋯⋯」(宗十五19—20)。
即是說,宗徒們經過商議後,一致認為外邦人信奉基督,不必遵行全部猶太人的律法。只要能夠遵守上述四戒,便不必接受割損。可以說,這一決定讓背著猶太教傳統的早期教會公開減除了外邦人信徒大部份猶太教傳統的包袱。
只是,我們知道,事情並非從此一帆風順。聖經記載,事後伯多祿來安提約基雅,初時他也接觸外邦人,與未受割損者同膳的。但當稱為雅各伯派的保守猶太信徒出現時,他便躲開了,不再與外邦人一起吃飯。保祿見此,便當面斥責了伯多祿。針對這事件,聖經記載了保祿說出的一番勾劃出基督徒信仰核心的說話。
在向外邦人傳揚福音的過程中,保祿深深體會到福音的真理可以是如何地簡單明瞭。他雖是猶太教法利塞人出身,卻致力反對給非猶太人基督徒加上梅瑟法律這額外的負擔,因為他相信「⋯⋯人成義不是由於遵行法律,而只是因著對耶穌基督的信仰。⋯⋯」(迦二16)保祿對伯多祿說:「其實我已由於法律而死於法律了,為能生活於天主,我已同基督被釘在十字架上了,所以我生活已不是我生活,而是基督在我內生活」(迦二19—20)為保祿來說,救贖是來自死而復活的基督。對於這一點,他不能妥協,因為,「如果成義是賴著法律,那麼基督就白白地死了。」(迦二21)
這次朝聖,雖無緣親訪相傳安提約基雅事件的發生地,即現今距市中心三公里的十字山的一座由岩洞改建而成的聖伯多祿堂。但是今次能夠親身來到安提約基雅,對著博物館羅馬時期遺下的石像殘肢和缺而不全的馬賽克畫,再重讀聖經這段記載,深深被保祿對維護基督徒的自由的決心所震撼。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