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徒語言學者鄧慧蘭
(本報訊)新學年即將開始,最近獲頒發香港人道年獎的天主教徒學者鄧慧蘭繼續推動聾健學生教育項目,幫助他們改善學習困難。
中文大學手語及聾人研究中心主任鄧慧蘭教授暑期前獲頒授香港人道年獎二O一三。該獎由香港紅十字會與香港電台合辦,旨在表揚在社會上以實際行動充分體現了人道精神的人士。
鄧慧蘭說:「我希望透過人道年獎這個平台,能夠讓更多社會人士明白,語言,無論手語或口語,會影響聾人的個人發展和其自身價值。」
「這個獎不是屬於我一個人的,而是屬於中大手語及聾人研究中心的每一位成員。沒有他們,我就無法欣賞到手語所蘊含的豐富語言特性。」她說:「此外,除了支持發展不同層面的手語及口語支援服務外,我更希望大專院校能夠共同尋找增加聾人接受大學教育機會的方案,以改善聯合國認為香港僅有極少數殘疾人士能進入大學接受高等教育的困境。」
鄧慧蘭亦一直致力為聾童教育及研究籌募經費,獲康本健守博士資助進行有關聾童學習語言的研究,又於二OO六年起得到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的贊助,開展主流學校的手語雙語共融教育方案,現有一所幼稚園和聖若翰天主教小學參與;加上嬰兒手語班和幼兒中文閱讀班,每年有七十多位聾童受惠。
另一方面,在利希慎基金的支持下,有九龍馬頭圍的聖母院書院亦會參與這教育方案,讓聾學生與懂手語的健聽學生一同成長學習。該中心希望六年後,香港這首批在手語雙語共融教育方案下培育起來的聾健學生能攜手升讀大學,而部份健聽學生更有望成為新一代的專業手語翻譯員。
事實上,鄧慧蘭於九十年代起從語言學角度研究香港手語及聾童學習手語和口語的情況。她發現社會人士普遍對手語存有誤解,窒礙手語在聾童成長及聾人教育中所能發揮的作用,最終影響聾人在教育以至就業的平等機會。於是,她決心改善香港聾人教育模式,增加聾學生進入大學、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她期望除了純口語的教育模式以外,也能為聾生提供以手語和口語為本的手語雙語教育方案。
她為香港及亞洲聾人設立了手語研究及手語教學的文憑和高級文憑培訓課程。這些由日本財團資助的學員,畢業後就具備報考大學或成為專業手語老師的資格。已接受培訓的部分香港聾人,現時已在中大兼教香港手語選修課程,以提升大學生的香港手語能力及對聾人的認識。
她指香港大部份聾童均在主流學校就讀,即使在聾童學校,老師亦是以口語授課為主,不利於部份聾童學習。在二OO六至O七年,她與教育局合作嘗試在一所聾童學校引進聾人導師,配合健聽教師推行「手語雙語教育」模式,課堂反應佳,學生中文水平亦見進步。
「香港人道年獎」旨在表揚在社會上以實際行動充分體現人道精神的人士,並藉著各得獎者的故事,推動人道精神這普世價值,把人道意識帶入社會各階層。天主教人士方面,瑪利諾會已故畢尚華神父獲追頒、同會的譚建平神父亦獲頒該獎。
• 資料取自:香港中文大學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