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與禮儀
為我而言,給非教友中學生講禮儀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是因為教會的資料不充實,而是自己說服不過內心的自己這一套是有效的——解釋天主教會重視禮儀的理由,引導以適切的意識和態度來投入整個禮儀的不同部份。對年青人來說他們都不關注這些,心底裡只是勉強服從、忍耐或抑制。
《梵二的禮儀精神——唱一首新歌》指出現代人愈來愈不願意遵守單一的規範,強調自發性地表達自己,試圖將人的內在感受顯露於外。存在主義的這些現象積極地出現在基督宗教中新教那一邊;另外,當前教育的趨勢推動年青人尋求自我意義,自我表述。其實都不是壞事,只是過分肯定自我,漠視教會傳統禮儀的意義,甚至批評是表面形式、拘泥守舊、不合時尚。這樣環境下塑造的年青人來到教會禮儀中,心情焦躁不安,感覺枯燥無味。
要讓非教友年青朋友作好準備參與學校感恩祭,要求以基督徒般的認知與感受不是最恰當的做法,純粹要求以尊重宗教的態度又少了積極性。神學家拉內提出「無名基督徒」的說法:每一個人都充滿恩寵準備接受主耶穌,天主的自我通傳。我們的年青人也是有無限潛力在禮儀中能夠與主相遇。
教育理論的「知情意行」其實也很合乎禮儀革新的內涵,培養青少年有一夥親近禮儀的心,體會其神聖性。
今年我們學校喜逢創校四十周年紀念,隆而重之首度離開學校禮堂移師到「真正」的教堂舉行感恩聖祭,這是「行」。
照例宗教倫理科會先在課堂上說說禮儀的重要性和準備學生的態度,這是「知」。臨近感恩祭慶典,校方邀請一位禮節師為全校介紹一番,引導大家如何欣賞這座具有傳統兼歷史性的教會建築遺產的裡裡外外,這是「意」。至於「情」,提醒學生全情投入在禮儀中,雙眼不要追趕手上經書文字行間,時而舉目四顧每一樣東西如十字架、聖像、祭台、燭火、彩繪玻璃、雕繪、神父的手勢、輔祭的步姿等,細心聆聽歌詠團天籟之聲、讀經員宣讀的聖言、教友同學呈獻的禱詞,最重要是自己內心的聲音和祂的呼喚。
為非信徒的青年朋友來說,禮儀也許是一扇緊密扣上的窗,可只要打開一線縫隙,讓聖神工作,使他們的心不再狂傲,再沒有驕傲的雙眼,不做野心勃勃的事,不做超過能力的事,靜默下來,恬靜安然,猶如斷奶的幼兒在母親的膝上,心靈如滿足的孩子。(參詠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