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筆容辭】開學週談教育問題
在過去的一段日子裡,發生了很多與教育有關的爭論,如老師操守、直資學校問題等。香港教育問題不少,爭議自然難免,可惜有些議題已淪為政治鬥爭工具或手段,而教育長久以來存在的困局及一些逼切問題,卻未能得到足夠的正視。
平心而論,香港的教育制度也非一無是處,例如大學收費十分相宜。近年英、美大學因經費問題大加學費,有些甚至以倍計。但即使在經濟環境不差的國家如澳洲,學費也絕不比香港少,更重要的是海外很多大學都是按不同學科收費的,對一些成本高或甚受歡迎的學科如醫科,即使本土學生也收費高昂,相對而言香港的學生就幸福多了。無怪新近一項調查選出香港為第三十一位全球最宜居住城市,而其中教育一項得分為一百。但可能調查者不知道,要進入政府資助的大學課程,難度極高,資料顯示過去多年以來,大學資助學位增幅極少,以今年中學文憑試為例,考生七萬多,考獲最低入學資格者二萬八千多人,但學位則只有一萬二千五百,餘下的選擇(除了出國或重讀之外)主要就是副學士課程,但這個自負盈虧的專上課程,無論在質素保證和社會認受方面都備受質疑,況且自營辦以來,負面新聞經常出現,令人難以安心。況且,數年前副學士課程作出變更,六成學科屬通才教育(General Education),專業導向的只有四成,副學士更像一個接駁式課程而非獨立自成一體的專業培訓,但副學士畢業後約只有一成的人可以回到資助學士學位課程繼續學習,餘下的如想繼續升學,就只能再尋找自負盈虧的銜接學士學位課程了。這樣轉轉折折,甚至可說是是流離失所的學院生涯,怎可能是學生們的理想學習過程呢?
可能政府也明白這些問題,所以前兩年開始大力發展私立大學,有意見認為是藉此以改善前述有關「副學士+銜接學士」的困境。但是,私立大學的發展方向也是困難重重,別的不說,單是經費已是一個困局,一方面學費不能太貴,否則收生會有困難,但有限的收費又如何可以維持一所正規大學的開支呢?據估計資助學士課程每名學生最少年費二十萬元,但私立大學一般收費六、七萬一年。巧婦難為無米炊,前景如何,可想而知。如果期望私立大學可以解決前述的「副學士+銜接學士」的問題,那可能太過樂觀,最終可能仍須政府承擔。
也有評論認為現在中學生人數逐年減少,例如今年升中的就只有五萬多人,可以預期數年後資助大學學位的緊張情況可能大減,問題會自動消失。但學生人數的改變仍須考慮其他因素,例如重讀生和自修生等。根據過往中學會考的經驗,自修生人數每年都有二、三萬人,接近總體考生三成,其影響不能忽視。無論政府或香港社會對大學教育都應該有明確的目標、取向和政策,不應因學生人數的時多時少而搖擺不定。遺憾的是這方針似乎尚未確立,這也正正是各界人士,尤其是家長應該盡抒己見之時。
以上所談的其實也只是教育問題的冰山一角,要跟進的事多的是,但教育乃百年大計,香港由一個漁港發展成今天的國際大都會,人才是最重要的一環,教育搞不好,人才凋零, 甚麼鴻圖大計也是枉然。
天主教正義和平委員會 www.hkjp.org